在业内人士看来,生物质能有望在政策支持下迎来快速发展,但基于纯发电项目盈利难的现实,综合能源服务以及跨产业、跨行业融合。
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绿色、低碳、清洁,不仅发电输出稳定,还可参与电力调峰,在推动实现“双探”目标方面潜力巨大。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10月25日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不过,受制于成本过高等因素,生物质能装机规模目前还远低于其他可再生能源。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生物质发电新增并网176万千瓦,不足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的2%;截至今年上半年,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0.43亿千瓦,仅占全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规模的3.25%。
为促进生物质能发展,四川、浙江、内蒙古等省区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生物质发电装机目标。在业内人士看来,生物质能有望在政策支持下迎来快速发展,但基于纯发电项目盈利难的现实,综合能源服务以及跨产业、跨行业融合协同发展将成为其发展的新方向。
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峰指出,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利用生物质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是改善人居环境与空气质量、应对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挑战、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与绿色低碳技术革新的重要举措。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委会主任刘广青也表示:“能源领域碳排放占比超七成,而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是实施碳替代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生物资源丰富、品种多,秸秆年生产量超8亿吨,农林废弃物超10亿吨,再加上家具厂和木材加工厂等,发展生物质能基础坚实。”
不过,目前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水平尚待提升。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林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各种废弃物综合能源利用率约10%。2022年,国内实际处理各种生物质折合减排量1.9亿吨,仅为减排潜力的20%至26%。另据该分会发布的《3060零碳生物质能发展潜力蓝皮书》,我国生物质能开发潜力约4.6亿吨标煤,而实际转化为能源不足0.6亿吨标煤。
对于生物质能非电利用,《“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曾明确提出目标——到2025年,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太阳能热利用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以上。
《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年鉴2023》预计,到2030年,生物质能行业处理有机废弃物规模将达7.6亿吨,替代标煤量超1.3亿吨,拉动产业上下游投资6000多亿元,带动就业人数在42万左右。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认为,当前涉及生物质发电的相关设备和技术成熟,困扰生物质电厂发展的关键是盈利能力,最大问题是燃料成本高。刘广青也提出,从目前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情况看,最值得考虑的是成本。
在纯发电项目盈利难的背景下,如何转变发展方向,促进生物质发电产业转型升级?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研究院副主任张鹏表示,未来,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将向综合能源服务方向转变:一是随着秸秆等农林生物质纯发电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单一的生物质发电模式将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二是生物质能在非电领城应用将会加强,能够在交通、供热、取暖、供气、燃料等领域提供清洁热力、动力,逐步拓宽应用范围,向综合能源供应转变。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指出,热电联产是生物质能的高效利用方式,也是生物质发电项目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市场潜力大,应促进生物质发电项目转型为热电联产项目,加速生物质发电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我国已建成多个万吨级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示范基地,并被应用于炊事采暖项目或工业园区等集中供热领域。”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总农艺师李惠斌透露。
生物质能可以转换为多种形式的能源,比如供电、供热、供气、提供燃料等,能够灵活参与市场。基于此,未来生物质能开发将呈现跨行业、跨产业融合协同的发展趋势。
张鹏解释,首先应充分发挥多元化利用优势,生物质能与天然气、风电、光伏发电、地热、氢能等清洁能源融合发展,实现能源智慧互联,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生物质能开发通过“农业-环境-能源-农业”高效发展模式,与现代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能源转型、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目标高度协同发展,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良性循环,共同推进“双探”目标实现。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名誉会长陈小平建议,要抓好生物质能在“双碳”目标下绿色电力及热电产业、生物天然气(沼气)产业、生物醇油产业、绿色固体燃料及储能产业、生物肥料产业、土壤修复与灌草种植产业、生化制氢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等八大产业的规划布局。
陈小平指出,构建生态农业、畜禽养殖、有机肥料和规模化生物燃气四大基地,建立生态农业、特色养殖、生物天然气绿色、循环、永续发展新模式,建立生物发电、热电、生物柴油、乙醇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基地,建立生物固化油基地发展新模式,建立生物质能和其他清洁能源城乡统筹、整体布局的新模式,建立固体生物燃料及生物储能新基地等方式,是推动生物质能行业多产业链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