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3
当前,地缘政治冲突叠加全球经济复苏迟缓等因素,给能源行业格局带来深刻调整,进而给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带来巨大考验。重压之下,如何破局?安永大中华区能源资源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大中华区碳中和主管合伙人、大中华区基础设施咨询主管合伙人朱亚明日前接受《中国能源报》专访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动荡的大背景下,全球能源转型已跨过一个拐点,正加速前行。”朱亚明坦言,“能源转型方向和趋势对中国的影响广泛、重大且深远,但鉴于中国拥有相对成熟的新能源供应链,在全球绿色领域‘头雁’地位较为稳固。”
(朱=朱亚明,能=中国能源报)
能:您认为全球能源行业格局和中长期发展趋势,将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朱:能源转型的两大方向,一是能源生产和供给的低碳化;二是能源消费的电气化。两个方向的内核都是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通过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独立并大幅降低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为用户侧的电气化和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提供稳定且高效的保障,同时依托数字化使能源系统和整个经济社会更为紧密地连接和互动。
配合我国“双碳”目标进程,特别是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供给侧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确立了在电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但在转型阶段中,煤电仍将发挥重要的压舱石作用,同时天然气增储上产,形成多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态势。在消费侧随着用户绿色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带动生产生活电气化、能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以及各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加速推广和应用,进而推动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这些转变一方面急剧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极大提升了对系统灵活性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吸引资金投向数字化生产和管理技术、关键基础设施以及绿氢、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负碳技术和创新商业模式的开发,在加速新能源发展的同时,保持平稳过渡,保障低碳能源商品的可获得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能: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欧盟《净零工业法案》和《关键原材料法案》,似乎正在给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格局带来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会否受到冲击?
朱:美国在2022年8月通过了《通胀削减法案》,计划以税收优惠、政府补助、贷款等形式提供约3690亿美元用于气候和清洁能源领域项目,包括清洁能源普惠、可再生能源供应链本土化、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等。该法案在欧盟引起了强烈反弹,欧盟认为这些针对美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减税和补贴政策违反了世贸组织条约,不仅将给美国及其贸易伙伴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导致市场扭曲、在绿色能源的关键技术和投入领域引发一场全球补贴逐底竞争。
2023年3月,欧盟发布《净零工业法案》和《关键原材料法案》,被视为针对《通胀削减法案》的应对措施,意在提升欧盟清洁能源制造业竞争力,降低对其他经济体的依赖。美欧的举措无疑体现出,清洁能源产业本土化发展日益增进的战略高度,而这势必将形成规模优势,进而改变全球清洁能源产业供应链的结构,间接对中国绿色工业的优势造成冲击。但鉴于我国相关新能源供应链发展已相对成熟,全球领先地位短期内难以被撼动。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低碳工业化,旨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由劳动成本优势转向科技及品牌优势的转换。对我国企业而言,正视竞争压力,抓住规模经济、供应链和政策体制方面的巨大优势,无疑是最好的应对之举。
能: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已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中国目前占据市场“半壁江山”,如何保持领先并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和健康发展?
朱:根据我们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纯电和插电混动汽车渗透率将超过50%,短中期内中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欧洲和美国则快速跟进,增长率将分别达到74%和43%,其中欧洲将在2025年后表现出增速优势。
目前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愈发明确低碳转型和净零排放目标,同时更加坚定能源自主、加速摆脱化石能源依赖的政策方向。基于此,全球范围内,有利于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台,在此背景下,中国在政策层面的优势正在快速收窄,需要持续加大市场侧和用户侧的投资和创新力度,推动电动汽车产业持续增长和健康发展。
尤其在市场层面,我们认为,有效提升供应链韧性、加强绿色电力供给、扩大和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促进数字化进步以及提升劳动力技能是不断强化电动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这些要素将推动电动汽车生产商和电网企业突破行业壁垒,在业务模式上相向而行、不断融合,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更多购车选择、更便利充换电和用车体验以及整车全生命周期更高的性价比。电动汽车制造和销售系统与电力系统耦合的紧密程度如何,是中国电动车产业能否保持领先和健康发展的关键。
能:我国油气企业低碳转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哪些?
朱:在探索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油气公司面临几大挑战。其一,中国能源供应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碳排放在全球处于首位。同时,“双碳”目标时间紧迫,减排压力大。其二,上游资产如油转气组合的调整、中游优质资产如油气管网的剥离及新能源领域尤其是风、光等重资产投资都将对油气公司的财务水平产生一定影响,持续产生大量资本性支出和研发支出的同时无法带来较高的短期回报。其三,平衡由化石燃料逐步向可再生能源布局的进程速度和能源安全,如欧洲能源危机中,“风光”等间歇性清洁能源在发电中出现季节性和波动性等问题,导致能源供应压力。
不过,挑战和机遇并存。比如,油气公司的财务和业绩表现往往受油价高低和油气资产的成本曲线影响;低碳转型后,更加多元化的业务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油气行业周期性波动,油气公司将有机会打造具有更强弹性和韧性的业务组合。
此外,还可以布局和抢占规模庞大的新能源潜在市场,寻求第二增长点,可再生能源发电、基础设施电气化、氢能、CCUS等都是规模庞大的潜在增长市场。最后,油气公司业务复杂,多涵盖上中下游全产业链,且资产遍布全球多地,数字化革新激发全产业链韧性和协调的潜力巨大。多能耦合的智慧低碳能源系统具有较大的运用空间,可以助力油气公司应对市场波动、削减成本、提高效率并实现脱碳。
能:“双碳”目标和对能源安全的需求,如何推动我国煤电低碳转型?煤电低碳转型有哪些关键技术?煤电企业转型方向是什么?
朱:“双碳”目标的意义不仅在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结构稳定性的深刻变革。基于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煤电作为电力结构主力,需要在自身降碳减排、调整能源结构内外两方面同时发力,以有效实现碳减排目标,同时保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煤电企业自身降碳贯穿发电流程各个环节。在原材料端,采用煤炭洗选技术对原材料进行清洁化处理;在发电过程中,通过煤电机组改造升级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利用效率,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也减少烟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在生产尾端,使用CCUS技术对二氧化碳进行固化,从而形成完整的清洁煤电供应链闭环。
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除积极响应国家的三改联动政策外,对新技术市场进行前瞻性洞察。例如,采用熔盐储能和抽汽蓄能技术,以熔盐为媒介将生产过剩的热能进行存储,可以实现锅炉和发电机组的解耦,让渡新能源发电;在电网需要顶高峰负荷时,再将储热系统中的热量重新释放出来,从而实现电网调峰调频的作用。
此外,通过资本运作,例如投资收购新能源业务,在储能、氢能等产业发掘更多的技术应用场景,以探寻第二增长曲线,使煤电企业在能源转型大势下保持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由于转型成本较高,更加灵活的金融工具有待开发与应用,如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基金、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