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8
“发生洗油泄漏事故后排查处置不力”“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危害扩大”“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地方没有重视涉铊企业环境监管”“重金属应急监测和预警能力薄弱”“日常应急准备不到位”……
生态环境部官网陆续公布的《贵州省盘州市宏盛煤焦化有限公司洗油泄漏次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结果》《嘉陵江“1·20”甘陕川交界断面铊浓度异常事件调查报告》《黑龙江伊春鹿鸣矿业有限公司“3·28”尾矿库泄漏次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等显示,目前我国基层应急力量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
以嘉陵江“1·20”甘陕川交界断面铊浓度异常事件为例,调查结果显示,“地方没有重视涉铊企业环境监管”,当地环境部门仅关注涉气排放情况,受生产废水零排放导向影响,没有对涉水环境风险进行检查。
调查还发现,甘肃、陕西、四川三省缺少重金属应急监测设备和人员,事件发生时仅陕西省汉中市配备了1台车载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相关市县级环境监测部门缺乏重金属监测分析人员;入川断面水质重金属预警监测设备检测到铊浓度异常后,当地用了10多个小时判断核实,距离“早监测、早预警、早报告”的应急监测要求有较大差距。
在生态环境部本月5日至6日召开的2023年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国结构性、布局性环境风险长期存在,突发环境事件诱因复杂、量大面广,新问题新挑战交织显现,社会关注度高,环境安全压力大,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同时,基层应急力量薄弱、信息迟报瞒报、技术物资支撑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
4月24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作《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时也表示,当前,“突发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仍未根本改变”“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监测执法、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黄润秋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强化重点领域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深入实施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持续推进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开展环境应急演练,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图为某地应急消防装备。摄影/章轲
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我国共有各类污染源358万个(不含移动源),其中工业源248万个;现有各类涉危险化学品企业21万余家,涉及2800多个种类;尾矿库近万座;危化品年运输量超过17亿吨,其中,公路12亿吨、水路4亿吨、铁路1.3亿吨;油气管道总里程超过13万公里。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突发环境事件113起,同比下降43.2%,重特大事件数量与往年相比基本持平,所有事件均得到妥善处置。“但是,因生产安全事故等引发的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多发频发态势仍未发生根本改变。”黄润秋说。
“近十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突发环境事件3000余起。”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风险损害鉴定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国志近日撰文表示,总体上,我国环境风险防控面临三方面的挑战: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导致的突发性和累积性风险底数不清、防控体系薄弱、生态环境事件应对被动等问题仍然突出;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对环境、安全、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呈现爆发式增长,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异常敏感,环境风险防控压力日益增大;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次生生态环境事件风险凸显。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主任毕军也表示,当前,环境风险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巨大瓶颈性考验。
在上述2023年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表示,将不断完善环境应急制度机制,加快提升环境应急基础能力,持续强化环境应急队伍建设。
参与多起环境应急事故调查的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严格落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同时,应强化各方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合理配置必要的监测设备。专家们还建议,加快建立国家级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机构,开展尾矿库下游环境敏感目标风险防控以及关键处置技术装备研发,依托重点大型企业等建立实体库,提升物资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