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浏览
刘俏:请为碳价格形成找到一个定价的锚
2023-05-26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刘俏
这段时间,我一直做一些和碳中和相关的研究。大家总会问,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有的人觉得是最优路径、能源结构转型。我的理解是,现在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碳价的形成,就是碳排放价格的形成。
回归到金融的初心,如何通过金融市场或者资本市场,为中国比较有效的碳价格形成做一些工作。我想分享一下目前阶段研究的成果,最后提点政策建议。
我认为,碳排放权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它应该怎么配置,配到什么国家,配在什么区域,以什么样方式实现这种配置,这本身就是经济学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我觉得形成碳价格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们需要一个稳健、有效的碳价格,来指导未来碳中和的实施路径。
这里面有什么样的方法呢?从金融学角度讲,什么样的市场可能比碳市场流动性更好?价格发现功能更强大?我们很自然的想到了资本市场,能否通过上市公司信息、上市公司股价变化看碳溢价?
所以,我们和同事一起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看碳排放数量到底怎么影响一个企业的预期收益率,以及股票市值,在这个基础上,把碳价格倒推出来。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2020年9月22日之前,碳风险并没有被中国的投资者反映到上市公司股价里。但2020年9月22日后,非常显著,不管是直接排放数量,还是把排放数量直接做解释因子,都会发现它们与上市公司整个预期收益率有很高的正向关系,这意味着碳排放越高,这个企业的股价越低。
我们还发现,中国资本市场现有阶段,基本上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会带来大概589元的市值下跌,意味着隐含的碳价格大致上是500多元,这个远远高于现在全国碳市场近50元/吨的碳价。这个数字本身准不准,我不去评价它,但我认为它至少反映了资本市场投资者用脚投票,折射出碳排放所带来的企业成本,本身对我们理解未来如何更好地为碳价格形成找到一个定价的锚,提供了一些可能性。
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希望能对节点行业认知做出更加仔细的评估,同时把在节点行业发生技术变革,比如引进市场机制、引进碳税等带来的对投入产出的变化,或者劳动力的变化等进行更仔细的总结。我想通过这种方式为碳中和的推进提供一些经济学层面上的启示。
对于全国碳市场发展,我有以下建议:一是增加市场交易主体。目前全国碳交易体系目前首批只有电力企业纳入,未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企业将纷纷参与进来。同时,增加更多交易者,包括个人和家庭,用适当的产品把他们吸引到碳市场交易里面来。二是发挥好金融的流动性强等优势。通过不同的金融体系、金融产品价格能呈现出不同的市场行为。建议试点碳中和相关的金融产品,例如:碳期货、碳期权等。
回到金融人才的培养,我想可能我们很大的维度,从绿色金融角度讲,是怎么利用现有的金融体系、金融市场,能够为中国“双碳”战略的实现找到最优路径,这本身也是回应我们讲到的金融发展、金融人才培养的初心。
临港新片区此前提出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新兴金融中心。朝着这一目标,未来临港应该如何发力?我认为,首先,要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更有效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传统的金融中心相比呈现出差异性。其次,可将绿色金融作为未来发力点。再次,金融科技非常重要。目前AI、大数据发展迅猛,通过创新的理念和技术的革新能够消除金融行业固有的信息不对称。最后,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未来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基础设施搭建等方面,临港在推动人民国际化上仍大有可为。
(整理自刘俏在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揭牌仪式暨“构筑新兴金融人才高地赋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学术交流活动上的发言)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