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4
12月5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北京市“科技赋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指出,近10年来,北京市污染防治力度空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蓝天白云成为常态;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冬奥蓝”更是举世瞩目。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成效也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北京奇迹”。这其中,科技创新成为北京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关键支撑。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明登历在发布会上介绍,北京市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统筹谋划以科学研究揭示污染来源与成因、以有效感知支持精准治污、以先进技术推动有效治污、以开放的态度合作共享环境科技成果。“对内加强与中科院、中国环科院在京国家科技资源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智库,科技合作;对外持续加强与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机构、智库和国际大都市的交流合作,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北京市构建了完整开放的环境科技工作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也推动了相关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近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PM2.5来源解析、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污染源非现场监测等多个方向持续加大科研力度,产生了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有力支撑了空气质量改善。
“自2012年起,北京市就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城市PM2.5实时监测系统并逐小时对社会发布,并综合应用自动监测技术、组分监测技术、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及地基雷达监测技术等手段,建成了国际一流的天空地三维立体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北京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变化情况。”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鹿海峰说,截至目前,北京市已逐步实现了3-5天的准确预报和7-10天的趋势预测,可以准确预测污染过程。
鹿海峰进一步介绍,尤其针对重型卡车污染控排,2018年以来,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科研先行,在全国率先推进重型车排放远程在线监测技术,并搭建了国际上首个重型车排放远程在线监测示范平台,“实现了实时追踪联网车辆的排放状态,哪里车多、哪些车违规上路、哪些车‘带病’运行等。”
发布会指出,近年来,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已经进入到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的阶段。对VOCs和氮氧化物(NOX)实施有效减排,是继续治理PM2.5的主要措施,也是遏制臭氧污染的有力抓手。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聂磊介绍,该院针对性开展城市尺度VOCs污染防治对策的研究,支撑了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VOCs刚性减排,也支撑了生态环境部《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等技术方案的出台。
例如,针对VOCs从哪儿来,依托承担的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以城市为尺度,初步建立了基于化学组分的VOCs排放清单,识别重点排放区域和高活性排放源,提高了VOCs减排的针对性;针对怎么治,建立了从源头到末端的治理技术筛选评估体系,提出重点行业全过程控制技术路径,提高了VOCs减排的有效性;针对怎么管,提出了基于源头含VOCs产品合规性诊断+有组织监测+无组织评估+过程管理的VOCs管控技术体系,提高了VOCs减排的有效科学性。
为支撑北京市NOx有效减排,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自2012年以来聚焦燃气锅炉NOx治理和监管技术的需求,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牵头研发了国产化的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技术,并在北京进行了装备示范,为该市将新建燃气锅炉NOx排放标准加严到30mg/m3提供了技术支撑。
依托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该院研发了燃气锅炉NOx低成本预测监测技术及装备并推广应用示范。“与传统的传感器式在线监测相比,硬件投资降低7成以上,运维费用降低5成以上,为燃气锅炉全面推广在线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聂磊说。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进入从量变到质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攻坚期。“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进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监测领域的深度应用,打造国际领先的生态环境监测‘智能感知’创新示范基地,借助科技力量全力支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前进。”鹿海峰说。
明登历介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北京市正积极推广先进低碳技术试点示范,以及电力、石化等行业CCUS技术研发、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方案研究等工作。
“目前,我们也正在开展北京市‘十四五’‘十五五’时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研究,为《北京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编制提供支撑。下一步,我们还将结合本市减污降碳阶段特征和工作重点,加强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研究,探索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效果评估体系。”聂磊同时指出。
(转自: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