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3
拿出反复使用的帆布袋,换上咖啡渣做的随手杯,来根可降解的纸吸管,再扫一辆零碳排放的共享单车,你就能拥有低碳减排的一天。如果说这些低碳减排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环保意识,那对于车企们来说,碳减排就是实打实的kpi。
自从双碳政策提上了日程,碳减排就成了悬在各家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了完成减碳的kpi,各家祭上了杀手锏,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燃油车:到 2025 年、30 年停产燃油车,2040、2050 年转型纯电动车企,成了不少车企立下的「军令状」。
电动车凭一己之力扛起了车企们碳减排的大旗。
转型生产电动车能减少碳排放么?能。据统计,相比于传统燃油车,一辆纯电动车全生命周期降低了约43.4% 的碳排放,但是剩下的近 67% 的碳排放,来自于发电的煤、炼钢的矿、车间里的电和水等等,这些显然无法依靠消灭内燃机来解决。
电动车是车企碳减排的最佳帮手,但只依靠它来完成减碳kpi,还远远不够。
11 月 1 日,在第二届宝马集团中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提出了 360 度减碳。碳减排的任务不能让电动车独自承担,至于如何 360 度碳减排,是车企要面对的下一个问题。
除了消灭内燃机,还有什么能减碳?
时至今日,说起电动车与环保,依然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车是不用加油了,可是发电还是有污染啊。
的确,实现零碳排放的纯电动车,在碳减排的路上只能算走出了第一步,剩下可能还有九十九步要走。根据中汽数据发布的《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2022)》显示,不论是汽油车还是纯电动车,除去加油、充电产生的碳排放外,在生产、运输、回收等环节产生的碳排放仍占 46.6%~22.7%。
这些碳排放上至从矿上开采出来的矿石,下至一辆车的报废,从原材料开采冶炼,零部件的制造运输,整车生产组装到报废后回收处理,贯穿了一辆车的全生命周期。
如果把它们简单的划分一下,大概能划分为供应链端、生产端和使用端三个阶段的碳排放。
碳减排最常见的手段——纯电动车,就是降低了了使用端产生的碳排放,供应链端和生产端的碳减排,依然需要车企自己解决。
生产端,可以说是车企最有碳减排主动权的一环。近年来各家车企都有打造零碳工厂的计划,就是从生产环节入手,尽可能环保的造车。
今年6 月,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大规模升级项目(里达工厂)正式开业,就为生产阶段的碳减排提供了一个范本。
首先就是采用清洁能源,比如电力和水资源。
2021 年 9 月,华晨宝马于中国首次绿色电力交易中一举达成了 27.8 亿千瓦时的绿电交易,绿色电力采购量居全国首位,可以保证未来 4 年沈阳生产基地的绝大部分绿电需求。同时,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我们能看到 29 万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足以支撑 9000 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
借助绿电采购和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的光伏电能,目前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已经能够实现100% 使用可再生电力。
同时通过多种改进措施不断减少水资源消耗,将单台生产水资源消耗量降低为1.82 立方米 / 台。
同时,做到能源消耗上的「节流」。里达工厂在基础上对生产线改造,比如通过创新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IOC)实时监控工厂级、设施级、工艺级和设备级的能源与资源消耗,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分析后,进一步优化能耗。
碳减排是一个扣细节的过程,一滴水、一度电、一个零件,都是减碳的源头。而通过这些开源和节流的方式,能在消灭内燃机的基础上,将一辆车在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尽可能降到最低,造出一台「最绿」的车。以宝马为例,2021 年,2021 年华晨宝马单台生产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了 7.8%,降低至 0.17 吨 / 台,较 2016 年降低了 85%。
减碳也需要「朋友圈」
又回到前边的那个常见问题:就算你开电动车,发电用火电那岂不是白玩?
碳减排就像一条河,下游拼命环保,如果上游依然向河里倾倒污水,那这个任务永远无法完成。
因此,要完成碳减排的kpi,车企求己重要,求人也同样重要。碳中和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减排也需要建立「朋友圈」。
以纯电动车为例,动力电池碳排放占纯电动车全周期碳排放的三分之一以上,绝对是重头戏。要在动力电池的碳排放上开刀,需要车企与上游电池供应商、下游电池回收机构共同的努力。
去年,宝马与宁德时代达成了使用100% 绿电生产生产高压动力电池的协议,今年又与华友循环签署协议,共同打造动力电池材料闭环回收与梯次利用的创新合作模式,首次实现国产电动车动力电池原材料闭环回收。从生产 - 使用 - 回收各阶段来减少碳排放。
在高碳排放的原材料领域,比如钢材供应链上,也有携手碳减排的合作。目前,国内汽车行业低碳钢的使用约占10%。宝马跟河钢集团联手打造低碳汽车用钢供应链,将从 2023 年起在量产中逐步使用河钢的低碳汽车用钢,并在 2026 年逐渐过渡到基于氢冶金技术生产的绿色汽车用钢。
为了打造类似的减碳「朋友圈」,宝马制定了「中国供应链减排计划」,确定了八个工作模块——不仅包括高碳排放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如钢、铝、高压系统和塑料,也包括其他关键的可持续因素,如可再生能源电力、环境、健康与安全等。
最后
从造纯电动车,到造一台「绿色」的纯电动车,再到建立减碳朋友圈、拉着供应商和经销商共同360 度减碳,车企在碳减排上逐步深入。
让电动车肚子去扛起减碳kpi 的大旗,负担似乎太沉重,但是当 kpi 被分散到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个零部件上,分担到每一家车企、供应商、经销商甚至使用汽车的消费者身上,碳中和的目标就不远了。
(转自:Geek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