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占全球GDP总量约10%、就业的9%和贸易的6%,同时,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约为8%,远超许多产业。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等专家近日建议,政府部门应通过普查掌握旅游业的碳排放状况,制定碳减排行业标准,并推动旅游企业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通过抵消机制实现碳中和。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今年10月发布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1》介绍,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与2019年相比下降一半。预计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9.15亿人次,同比上升36%,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65%。
“作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旅游业的碳减排尤为紧迫。”在今年10月出版的《生态学报》上,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教授程占红等研究人员表示,协调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促进旅游业绿色、低碳转型,将是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旅游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与能源,相应地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评估旅游业能耗及碳排放,是发展绿色低碳旅游的基础性工作。
17日,有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对旅游业的碳排放,存在“内外”两方面的认识问题。旅游业外部,人们大多关注旅游所涉及的交通、建筑等碳排放;而在旅游业内部,对于碳排放影响因素的选取多局限于接待规模以及食、宿、行、游、购、娱等内容,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考量。
程占红举例说,比如土地利用结构的因素,旅游交通运输是旅游业排放的主要碳源,而建设用地规模扩大的同时,交通用地也会随之增加。而建设用地占比提高,意味着其他具有固碳功能的林地、草地等用地将会减少,进而对旅游业碳均衡状态产生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金蕾等研究人员也表示,旅游业发展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一方面,气候变化影响着旅游业,例如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给海岛国家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威胁;另一方面,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大量碳排放也严重影响着气候变化。
该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旅游出行的碳排放量约占据了交通运输行业总排放量的22%。长途旅游者和选择乘坐飞机的旅游者是旅游交通的高碳排放者,且随着目的地半径的增大,对区域旅游交通碳排放的贡献也在增加。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20》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与旅游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能源消耗总量分别为43909万吨和13624万吨标准煤。
程占红等研究人员发现,我国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始终处于碳失衡状态,且程度较为严重。
程占红介绍,从研究期内的动态变化情况来看,安徽、江西、黑龙江、甘肃、青海等地的旅游碳赤字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都在30%以上,而内蒙古、天津、宁夏等地的年均增长率都在6%以下,处于全国旅游碳赤字增速的低值区。
中办、国办今年4月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依托优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存,引进专业设计、运营团队,在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扰动前提下,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今年9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也提出,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多数旅游龙头企业和相关上市公司对碳减排态度积极。
三峡旅游(002627.SZ)发布的今年三季报公告称,正加快传统能源结构全面向清洁能源转型,研发建造的新能源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预计今年12月投入试航。三峡旅游集团还更新升级纯电动、清洁能源智能大巴301台,仅此一项,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万余吨。
凯撒旅业(000796.SZ)的微信公号11月3日透露,旗下凯撒旅游与氢动力科技就氢能大巴车完成交接,一批崭新的氢能大巴正式驶入冬奥会延庆赛区,开展试运行。这批氢能大巴将为冬奥会保障工作人员提供接驳服务。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上述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快制定旅游业碳减排行业标准,如在星级酒店的评定标准中加入相关碳排放指标等。为低碳旅游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优惠,对“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旅游企业征收额外税费;在融资方面,通过优惠政策鼓励旅游企业的低碳发展,打造低碳旅游景区。
今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上述专家表示,对于旅游企业来说,目前更适合选择自愿性的碳交易市场。相关企业应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通过抵消机制实现碳中和。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