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同时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重大的政策措施。当前,我国北方地区陆续进入采暖季,大气污染防治也到了重要的时间节点,保障群众温暖过冬和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成为必须统筹兼顾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全国及重点区域秋冬季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秋冬季与2017年相比,全国PM2.5平均浓度下降14%。根据历史监测数据,2017-2020年,全国90%左右的PM2.5超标天数和重污染天数出现在秋冬季,尤其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更为严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秋冬季PM2.5浓度是其他季节的2倍左右,重污染天数占全年95%以上。
由此可见,秋冬季仍然是污染管控的重点时段。秋冬季为什么容易发生重污染?污染成因有哪些?
以京津冀为例,该区域冬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在秋冬季更易遇到不利气象条件。不利气象条件触发重污染,而重污染会使气象条件更为不利。同时,京津冀地区处于太行山和燕山的半封闭地形中,具有天然“背风坡”及“暖盖”结构特征,更易造成污染物在山前累积,形成重污染。此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化工产业高度聚集、能源以煤炭为主、货运以公路为主,使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处于高位,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污染物排放量超出区域环境容量,也是造成重污染发生的根本原因。最后,由于大气具有流动性,由于区域传输作用,使得没有重工业的区域也会遭受重污染天气。
2017年以来,针对重点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频发的情况,我国连续四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更要持续开展秋冬季攻坚行动,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为“十四五”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好局、起好步。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保障持续做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方案》指出,今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秋冬季期间(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各城市完成PM2.5浓度控制目标和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控制目标。根据测算,攻坚区域内相关城市2021-2022年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0%,重污染天数平均每个城市减少2.0天。
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吴险峰在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秋冬季大气攻坚行动主要有10项重点任务措施,包括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落实钢铁行业去产量相关要求,积极稳妥实施散煤治理,深入开展锅炉和炉窑综合整治,扎实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加快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强化秸秆禁烧管控,加强扬尘综合管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除了新增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外,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的重点区域范围更加聚焦。”吴险峰表示。
清洁取暖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根据测算,清洁取暖对空气质量改善贡献比例在三成左右,取得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截至2020年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完成了2500万户左右的清洁取暖改造,2021年还将完成348万户左右。
2016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坚持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有效推进清洁取暖改造。
吴险峰表示,今年在能源保供新形势下,首先要确保清洁取暖已经改完的用户能源都得到保障。另外,要保证补贴到位,2021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里专门安排了清洁取暖运行补贴,已经全部发放到地方;明年的运行补贴也和财政部一起在测算,很快会发下去。同时,要求地方制定一些差异化补贴政策,确保特困人员和困难群众能够用得起。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