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卿,CCG常务理事,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
8月13日,由新浪财经举办的线上“碳中和高峰论坛”重磅开幕。本次峰会邀请了来自监管层、学界、资金方、研究机构大佬齐聚,在金融市场的范畴内,探讨碳中和的发展与机会,以期对未来政策、监管路径和投资机会等有针对性地解读,让更多的个人和企业了解碳中和,融入碳中和。
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朱伟卿在此次峰会上以《碳交易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做了分享。朱伟卿表示,碳市场、碳指标本质是一个非常标准的金融化产品。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中国碳排放权统一市场相关的管理办法、交易守则等陆续出台。像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八大行业会被强制纳入到碳的全国市场里。同时作为全国统一市场第一年,首先纳入的行业是电力行业。
此外,文件中也明确了中国核证资源减排量(CCER)可以来自于三类项目,第一类是像风电、光伏可再生能源项目,第二类是碳汇,第三类是甲烷利用项目,主要是像农户沼气发电为主等。CCER作为一个抵消机制,其比例可以使用不超过5%。朱伟卿表示,比如第一批电力行业一共排放总量是40亿吨,5%就是2亿吨,也就是说现阶段CCER的现货大概是在2000万吨左右,而今年统一全国碳市场以后,其缺口是在2亿吨,其实当中还有非常大的缺口。
对于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朱伟卿举例称,比如电厂,国家会对它的排放进行盘查和摸底,假如实际排放量在100万吨,政府会给到95万吨的免费的排放额度,对于剩下的5万吨要么努力做节能减排把排放给降下来,要么在市面上买别人或许做了节能减排富余的配额,或是买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去完成抵消。
“通过碳交易机制,一方面倒逼这些控排企业从源头上努力降排。另一方面,变相地给这些做了好事情的减排企业进行一个市场化的补贴。通过“两投一控”,总的排放就会下降。”
朱伟卿指出,中国碳市场也不是突然间变成一个全国市场,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预计全国统一市场以后,现货市场大概是在3000亿元。随着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慢慢逐步开放和发展,肯定是一个大万亿级别的碳市场。”
对于如此大的市场,到底有哪些碳市场的机遇?朱伟卿表示,虽然国与国的碳交易市场还尚未衔接,但第一个行业——航空业已经率先形成了一个全球的国际市场。也就是说将来坐飞机出国,在全球飞是要抵消掉自己的排放,不单单可以买国际上的碳指标,也可以买中国的CCER指标来进行抵消。“很明显,人家的碳价可能是在50几欧、几十美金,而我们的碳价目前才50元人民币,既然是1分抵消1分,我相信更多的人会使用CCER来进行这个抵消,相信买的人多了,流动性的溢价就会慢慢地提升,碳价就会慢慢与国际趋同。”
朱伟卿指出,国际碳价普遍与各国减排成本正相关。朱伟卿举例称,如果一个控排企业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做节能减排技改,要么买指标来进行抵消。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节能减排的平均成本大约是258元/吨,如果我是控排企业,就会选择是花50元去买中国的CCER碳指标,还是花258元去减排。碳价低的时候,相信更多人会去选择买指标。碳价高的时候,大部分人会选择节能减排。所以,碳价一定程度上是围绕着减排成本走的,参考历史比较悠久的发达国家,像欧盟、美国,它们的碳价基本上已经紧贴着减排成本在走。
提到CCER,朱伟卿表示,目前CCER存在海量的缺口,仅仅第一批的电力行业的缺口就有1.8亿吨,刚才提到的国际航空业CORSIA大概的缺口是9000万吨,加上近期各大央企、国企做的大量的碳中和的公益活动,大概每年会缺500万吨,所以它的净缺口大概是2.75亿吨。
随着一万多家控排企业纳入到全国统一市场,将催生出大量的涉碳需求,其中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履约需求。其次,拿了这么多的配额,其实配额也是一个金融资产,如何来进行资产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刚需。第三,集团的中层、执行层都要了解,有大量的培训和能力建设的需求。另外,节能减排的需求,归根到底还是要努力做技改,把排放劲下来。最后一个需求就是碳排放大数据分析的需求,因为可以反映一个集团的用人情况、财务情况、管理情况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由大数据来进行一系列的优化和分析,才能够提高效率,也能够完善管理。所以,这些控排企业都是有强大的碳排放数据的分析和管理的需求。
最后,朱伟卿介绍,上海宝碳成立于2010年,伴随着整个中国的碳排放证券交易市场一路在成长,从最初开始帮一些可再生能源项目、碳汇项目、甲烷利用项目开发CCER碳资产,慢慢地直接收购碳指标,并且在二级市场做碳交易。由于做了大量的开发与收购工作,目前关于CCER资产的持有市场份额相对比较高。
随着碳市场的发展,上海宝碳慢慢地在整个产业链往后延,开始大量服务于一些控排企业,服务于绿色资产的项目,服务于一些中介机构,形成一站式的碳中和智能服务商。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