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供热行业市场规模出现了大幅增长,随着能源结构调整、环保要求日益趋严、公众供热需求不断增加,面临着多方压力的传统供热行业正积极寻求破局。日前,在以“数字驱动,智创未来——智慧供热定义行业发展新未来”为主题的智慧供热学术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指出,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将有助于供热行业向低碳高效、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智慧供热行业前景待挖。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国内环保力度不断加大,燃煤成本也有所提高,供热企业盈利难度也愈发增加。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方修睦指出:“对于传统供热企业来说,天然气以及煤炭等成本不断增加,供热运营成本也有所提高,企业利润已不断减少。”
记者中国城镇供热协会技术委员会发布的数据了解到,在2018-2019年供热期期间,所统计的我国供热行业供热面积31.0亿平方米,热费收入为775.6亿元,而供热成本则达到992.7亿元,供热行业平均亏损率已达到了22%。
“同时,为供热企业服务的供热设备制造企业以及系统集成行业也面临着经常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的局面,在此情况下,供热行业中各个领域企业都在寻求破局方法。” 方修睦表示。
为开拓市场空间,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技术进步和管理先进对于降低供热成本将必不可少。
而在公众需求方面,清华大学博士郑忠海指出,供热的产品——室温,也无法全面实时、质量准确可靠地获得,无法实现“互联在线”,当前国内各地运营的集中供热系统尚难以根据居民需求进行灵活调节,“按需供应”。在寒冷冬日供热季期间,我国集中供热的不少地区经常面临供热能力不足或居民过热到开窗通风的局面,往往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有悖供热行业清洁节能的初衷。如何让公众按照自身需求调节暖气温度,也成为了供热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此,在业内人士看来,智慧供热的开展将有利于供热企业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的效能和安全性能,同时也能够更加精准地满足居民需求。
据多位行业内专家介绍,智慧供热正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与先进供热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目标,以低碳、舒适、高效为主要特征,具有自感知、自分析、自诊断、自决策、自学习等技术特点的现代化供热模式。
“我国供热行业已有数十年的发展经验,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供热系统尚无法满足公众按照自身需求自主调节暖气供热的需求,而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为达到这一目标带来机遇。”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工程系副主任周志刚表示。
周志刚指出,节能低碳和安全舒适是当前智慧供热发展的目标。“对于供热企业说,节能低碳以及高效率是企业生存所需,而安全舒适则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是供热管理中十分关键的一环。”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已有一批供热企业已开始积极探索智慧供热,包括华为、阿里等互联网技术公司也已纷纷探索入局。今年9月5日,由丰利源(宁夏)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组建的宁夏自治区智慧供热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等科研机构的学者及当地供热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计划将研究开发智慧供热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及其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并推动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与推广,旨在提升政府监管治理以及供热企业高效运营能力。
在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清洁供热乃是大势所趋,而供热系统能效和安全性仍有待提升,热源供给侧的多元化,用户侧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发展,在此情况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将有效提升供热行业管理水平。
周志刚表示,要真正实现智慧供热,全行业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发展,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推进供热系统智能化进程,以开发出具备智能调节功能和自诊断功能的供热设备。
但在业内专家看来,目前国内攻克智慧供热的“跨界”技术人才仍有所缺乏,行业创新动力有所不足。廊坊市安迪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丙礼指出,供热界缺乏具备供热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综合性人才是当前供热智能化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行业应加紧推动供热实用技术培训和智能化技术培训,未来不但要做好智慧供热技术的创新,更应做好供热智能技术使用和推广人才的培养。
另外,多位业内专家也表示,智慧供热涉及到的热力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不论是设备设计制造还是系统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国内对此尚无统一的标准,要实现智慧供热行业更高质量发展,政府部门仍需尽快制定推出相关行业标准。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