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闻社和能源基金会6月28日联合举办的“能源中国——中国未来五年:为后疫情时代的高质量增长注入清洁低碳能源”国是论坛上,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中国为实现2030年履行《巴黎协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非化石能源占比、森林蓄积量等四个目标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王晓晖在致辞中表示,清洁化、低碳化是当前全球能源发展的主基调,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正在由规模和速度型的高速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的高质量发展转型。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如何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如何推进清洁低碳能源发展,不仅直接关系中国前途,也是海内外的共同关切。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未来中国新的投资领域是在自然资本,其具有大量需求且有盈利潜力。要将自然资本的收益内部化,建立市场主体投资自然资本的持续激励。而伴随着改革,自然资本将在政府公共政策作用下和民众需求结构与支出能力的变化下,在未来30年内会形成持续增值的预期,也就会有更多的投资投向绿水青山与低碳领域。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能源韧性、能源独立性的提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并作出积极贡献。
在国务院参事仇保兴看来,中国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应主动采取措施,降低城市建筑能耗、农村建筑能耗、城市交通能耗及长距离交通能耗等,由此中国未来低碳发展的路径会越走越顺,可以创造出一个中国的低碳发展新模式。
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表示,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会继续提升,但要有所节制,不能学美国、俄罗斯,若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达到美国水平,对中国是巨大压力,甚至是灾难性结果。中国应向日本和德国等能效水平高的国家看齐,不断提高节能水平,提高绿色低碳能源的比重。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张强表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散煤用量较大,散煤燃烧排放污染物约为电煤的10到20倍。如果不对散煤进行大规模清洁能源替代,到2030年散煤燃烧对中国PM2.5污染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的水平,这对环境影响非常大。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郑朝晖认为,发展清洁能源不应走回头路,更应在兼顾短期基础上着眼长远,夯实低碳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打造更加多元灵活、高效的清洁能源体系,走一条与环境更加友好,能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的新的增长道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表示,实现低碳根本在于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由现在的以化石能源为主变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表示,中国是具有农耕文明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国家,未来城镇化可能是欧洲模式而不是北美模式。农村、小城镇将是未来城镇化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
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张进华表示,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发展潜力巨大,在农村推广新能源汽车,对于农村交通工具升级换代、节能环保、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都很有意义。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