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二批)(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项目清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项目清单》共纳入101个项目,涵盖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三个方向。其中涉及内蒙古10万吨风光制氢一体化及乌兰察布市至京津冀地区氢气输送管道工程示范项目、200万千瓦风电制绿氢50万吨绿色甲醇示范项目、宁夏1.2万吨绿氢制储输用一体化示范项目、太阳山氢氨谷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一期)、江苏绿氢制储运用一体化示范项目(一期)、广东兆瓦级长周期光伏—液氢耦合综合能源利用示范项目、黑龙江柔性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示范项目等20多个氢能项目。
预计到2030年,全球氢能需求将超过1.5亿吨,直接投资额达3200亿美元;到2050年,氢能需求可能增至当前的10倍,产业链产值突破2.5万亿美元,占全球终端能源需求的10%-20%。清洁氢(绿氢和蓝氢)将主导市场,灰氢逐步被淘汰。绿氢(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成本持续下降,叠加电制X(Power-to-X)技术发展,推动氢能在工业、交通、储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巅峰氢能拐点预测:分阶段演进的产业图景
1. 2025年规模化启动期:政策驱动下,示范项目的顺利实施,各种技术验证与改进,绿氢产能扩张至百万吨级,工业替代与交通示范项目密集落地。
2. 2030年经济性拐点:电解槽制氢系统成本降至1500元/kW以下,绿电价格降至0.1元/kWh,绿氢价格将突破13元/公斤,叠加碳价推高灰氢成本,实现全面平价。
3. 2035年全面替代期:绿氢占氢能比例超75%,储运网络成熟,形成“绿电-绿氢-绿应用”良性生态。
绿氢产业的拐点不是单一事件,而是技术突破、政策创新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2025年作为规划节点,标志着行业从培育期转向规模化发展;2030年的经济性突破将真正打开市场空间;2035年的全面替代则是能源革命的必然归宿。在“耐心资本”的持续投入与“链长制”的精准施策下,中国有望在全球氢能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为“双碳”目标提供氢能解决方案。
近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联合印发的《北京市2025年能源工作要点》提到,以“安全、绿色、创新、协同”为核心,从“强谋划、提韧性、促转型、重创新、抓改革”五个方面提出54项重点任务,包括大力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发展,重点推动氢能在交通领域大规模应用,探索氢能在建筑发电、工业、供热等领域多元化应用等。
去年以来,氢能行业应用场景不断增加,产业链发展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发展路线图日渐清晰。
在日前召开的2025国际氢能大会暨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以下简称“国际氢能大会”)上,中国氢能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教授余卓平表示,目前加氢站的建设已经到了推动规模化的时候,只有实现规模化才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并实现更好应用。
氢能全产业链呈现积极态势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制—储—输—用”各环节均呈现积极发展态势,新疆库车、宁夏宁东一批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贯通可再生氢制取、储运、应用氢流程,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我国占比超50%,已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地区。
202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实施,氢能被纳入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志着我国氢能的管理属性迎来了重大转变,对我国持续完善氢能产业政策体系、推动技术创新与竞争力提升、构建绿色低碳多元化氢能供给体系、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扩大各领域示范应用规模、系统建立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2月2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与相关产业集成式发展新模式,稳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可持续燃料产业,稳步推动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有序推进全国氢能信息平台建设,稳妥有序探索开展管道输氢项目试点应用,推动各地建立完善氢能管理机制。
中国氢能联盟秘书长、国家能源集团氢能事业部主任刘玮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氢能产业经历了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初步构建起涵盖“制—储—输—用”各环节、较为完整的氢能供应链和产业体系。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也提到,在“十五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目标路径,推动氢能项目和产业科学布局,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协调发展。
产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如何做好今年氢能产业的进一步规划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氢能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干勇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已处于攻坚拔寨、抢滩登陆的关键时期。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越来越大,给电网带来的消纳压力很大,而氢储能具备大规模、长周期的优势。解决用氢贵等问题,要规划建设大型的氢能设施。
中国氢能联盟副秘书长、同济大学教授马天才表示,对于氢能产业来说,目前储存和运输仍旧是瓶颈。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将氢气运输到需要的地方是完善商业模式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氢能联盟还在国际氢能大会上发布了《中国氢能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以下简称“技术路线图”)。结合应用场景、技术成本和未来中国能源转型需求,技术路线图提出到2060年的发展目标,即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效益明显,氢能配合柔性可调节终端技术在工业、交通、电力、建筑各场景展开应用,近80%场景较传统技术路径经济性更优。
技术路线图还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路径:2025年至2030年,积极推进电解槽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加快部署交通和工业领域的清洁氢示范应用,积极推进电力系统的燃氢发电技术研发;2030年至2035年,推进储运技术进一步降本增效,推动清洁氢在交通、工业和电力领域的商业化应用。2035年至2050年,深入推进相关技术研发应用,逐步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的用氢格局。2050年至2060年,持续提高新兴技术研发水平,充分发挥可再生氢对低碳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工业脱碳:化工、钢铁、化肥等行业是氢能初期主要应用场景,通过替代化石燃料实现减排。欧盟计划到2030年绿氢年产量达1000万吨,美国则推动区域清洁氢中心建设。
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车在长途运输、公交、船舶等领域加速落地。丰田、中国中车等企业已推出氢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解决方案,预计2024年氢燃料电池车将进入市场普及阶段。
能源存储与电网调节:氢能可作为大规模储能载体,结合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解决电力供需错配问题,支撑电网稳定性。
氢能将成为全球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路径取决于政策支持力度、技术创新速度及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工业和交通领域仍是增长主力;长期来看,氢能与电制燃料(如绿氨、绿甲醇)将深度融入能源、化工、航空等行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国有望通过技术输出和产业链协同,在全球氢能市场中发挥引领作用。
(转自:Hydro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