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1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升温,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绿色低碳发展成为焦点话题。
过去一年,我国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相关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将成为重点工作之一。
1:绿色低碳领域成果显著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2024年,我国在绿色低碳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来看,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在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方面,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
此外,2024年,我国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同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更趋活跃,自2021年7月启动至2024年年底,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其中,2024年配额成交量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2:继续降低“单位GDP能耗”
关于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这一目标不仅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约束性指标,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
据了解,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数量,它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越低,表明经济结构越优化,能源利用效率越高。2023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左右;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这一数值为3%左右。
从实践来看,在政策引导下,众多企业已围绕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展开积极探索,为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贡献力量。
例如,在钢铁行业,2024年,鞍钢集团下属本钢集团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精细化管理,成功打出能源管理“组合拳”,吨钢综合能耗比考核计划降低4千克标准煤/吨,比2023年降低6千克标准煤/吨,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在光伏行业,全球光伏龙头企业隆基绿能近年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光伏技术升级。其生产的高效太阳能电池板,不仅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还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2024年,陕西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57.2%。
此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还围绕中国光伏自主创新与原创技术发展、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加快绿色氢能、绿色甲醇发展等提出多项建议。为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钟宝申建议,应积极引导市场应用先进技术产品,加大原创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全力促进自主创新。
3:因地制宜促进绿色消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商务部等七部门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奢侈浪费得到有效遏制,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绿色消费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在地方实践上,多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因地制宜出台绿色消费促进政策,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活动成效显著。今年1月8日,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初步统计,截至2024年年底,按照已审核通过的金额计算,中央财政安排的1500亿元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已基本使用完毕。
1月15日,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称,据初步统计,2024年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超过680万辆,超3600万名消费者购买八大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过5600万台,家装厨卫“焕新”补贴产品约6000万件,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超过138万辆。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相关产品的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
围绕绿色消费,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例如,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小微企业和农业企业所生产的多为必需品,且具有重复性消费特点,在支持耐用品补贴的基础上,建议通过发行消费券给予更立体化的支持,以此提振消费、改善民众生活、推动小微企业发展。
针对二手商品的循环和再利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表示,当前,二手商品海外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在欧洲、东南亚、非洲等地因质优价廉而颇具市场潜力。加速二手商品国际化进程,需优化“出海”流程,建议相关部门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及二手交易平台探索创新模式。同时,要重视质量管控,建立健全覆盖二手商品收购、鉴定、评估、维修、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管理认证体系,以确保质量与服务,获得海外用户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