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浏览
海洋碳汇交易前景如何?
2025-03-12
海洋碳汇交易前景广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具体如下:
资源与市场潜力巨大: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我国拥有近300 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面积和 1.8 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同时拥有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三种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资源丰富。《中国蓝碳蓝皮书 2024》显示,中国通过蓝碳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呈增长趋势,预计在 2023 年至 2035 年以平均每年约 2% 的速度增长,2035 年将增长至 41.2 亿吨,吸收量将比 2022 年增长 20%,未来市场需求规模将继续扩大。
政策支持不断加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碳汇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海洋碳汇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了战略指引和发展动力。生态环境部也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探索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海洋碳汇领域方法学。国际上,第29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已达成共识,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全球碳交易机制,为海洋碳汇交易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框架和机遇。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海洋碳汇的计量、监测和评估技术以及海洋负排放技术等不断发展和完善。例如,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系统规范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的流程、内容、方法及技术等要求。技术的创新有助于提高海洋碳汇项目的开发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
社会认知和市场需求提升:随着公众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社会对低碳环保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碳足迹和环境责任,海洋碳汇作为一种重要的碳汇资源,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碳减排目标,满足社会对绿色低碳产品的需求,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可和支持。
核算与监测标准不完善:尽管我国发布了相关的核算方法标准,但与国际上已出台的海洋碳汇相关方法学相比,数量少且国际认可度不高,尚未形成一套国际普遍认同、权威性强的核算方法和监测标准体系。同时,因海洋碳汇生物多样性较强,受多种因素影响,现有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推广性和应用性较弱,难以对全域范围内的海洋碳汇进行精准计量与监测,这极大限制了海洋碳汇产品的价值实现。
产权与监管制度不健全:海洋碳汇产品所依托的海域为国有属性,但其具有弥散性、流动性、跨区域等特征,难以明确划分,关于海洋碳汇资源的使用权、归属权、收益权等权责归属问题尚存争议,易出现产权交叉重叠和缺位遗漏现象。同时,尚未建立针对海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过程的完善监管机制,在碳汇产品审批、认证、监测等方面存在监管规则不明确和机构责任不清的情况,限制了海洋碳汇交易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运行。
交易机制不成熟:目前海洋碳汇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核算方法、行业规范、认证流程、技术标准与交易机制不成熟,难以实现规模化交易。例如,海洋碳汇相关方法学不明确且认证流程复杂,项目开发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技术门槛;现有交易主要是小规模、区域性的,缺乏明确的交易规则、核证标准、产品定价和监督主体;价格机制不完善,产品缺乏定价依据;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高,交易成本较大。
金融支持不足:海洋碳汇产品在项目开发与交易过程中面临多重风险,如自然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等。但海洋碳汇发展较晚,碳汇价格低迷,金融机构对短期内收益不显著的海洋碳汇项目缺乏投资兴趣。虽然部分地区已尝试发布海洋碳汇金融产品,但推广范围小,中小海水养殖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且成本高,金融机构还缺乏熟悉海洋碳汇产品相关市场运作模式、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