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三峡集团举办的2024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上,全国多家风电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代表齐聚,就海上风电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海上风电发展将迎来怎样的趋势?又面临哪些挑战?还有哪些机遇?
今年初,业内专家曾预测2024年将是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大年,2024海上风电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上发布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3910万千瓦,超过排名第2至第5的国家海上风电并网容量总和,持续引领全球海上风电发展。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的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其中近海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15.5亿千瓦,深远海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12.3亿千瓦。
《2022全球海上风电大会倡议》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需达到1亿千瓦以上,到“十五五”末,累计海上风电装机达2亿千瓦以上,到2050年累计不少于10亿千瓦。
“发展海上风电已成为国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方面,考虑到近海资源的逐渐饱和等原因,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出的海上合作倡议,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是必然趋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杜广平表示。
据悉,目前通过对各省中长期规划项目的分析可知,深远海(漂浮式)项目的比例约60%,预计在2030年以后,中国绝大部分海上风电项目将位于领海线以外的专属经济区海域。
除了向深远海挺进,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在向纵深发展。“立体融合开发”让海洋不仅仅成为提供绿色电力的“电厂”,还能成为“牧场”“水厂”“氢能站”等资源供给站。
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彭亚介绍,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围绕能源岛开展关键技术和设计方案的探索,已形成四种能源岛模式,未来将针对关键技术发力,在选址、设计、建设、运行全生命周期环节上打造能源岛的样本方案。
“依托海上风电创新技术方案,明阳集团正在实施‘海上风电+氢+氨+醇’‘风、光、储、氢一体化’的场景创新解决方案,以减碳为目标实现绿能转换。”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叶凡说。
海上风电机组包含数以千万计的零部件,涉及众多的专业厂家,实现产业链共链,可以大幅减少产业链成本,提高产业链资源利用率,还有利于促进风电机组型号的规范化、额定功率、风轮直径和塔架高度的型谱化,促进风电机组零部件的标准化。
海上风电项目对施工精度要求高,针对海上风电施工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副总工程师时蓓玲认为,面向深远海和大容量风机的发展趋势,海上风电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要走量化分析之路、精准把握海上作业窗口,走数智化施工之路、确保海上施工精准控制,走运装一体化之路、集约化施工提升效率,走精细化勘测之路、优化勘查技术与数据评价标准,走国产替代之路、实现关键设备与软件自主可控。
从数字化的角度看,海上风电技术发展要向“无人值守、有人维护”推进。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乔建设认为,要对整个风机实现多维度的AI监控,结合算法对其实现快速监测和风险识别。通信公司要提供5G网络,实现无人机实时数据回传,另外在机舱内部可使用机器人,进一步打通技术融合和数据的回传与存储。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海上风电技术部主任助理张波认为,加强数字化技术是未来提高运维效率的关键。他介绍,2021年,华能集团已建成自主可控的新能源智慧平台,实现了具备资源分析、安全分析、能效分析故障诊断等的过程管控。
“未来,我们倡议共建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建立数据要素融合流通机制,开创海上风电研发与应用的全新发展模式。构建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数据与技术体系,促进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技术更新迭代,进一步增强海上风电产业链韧性,实现自主可控。”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定华说。
2009年,国内风机厂家首次出海,历经15年打磨,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整机厂家出售到国际市场的风电机组已遍布6大洲41个国家,总装机容量约为100万千瓦。
2023年,全球共有12家风电机组制造商安装了1120台海上风电机组,排名前五的制造企业中,有3家是中国企业,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7家是中国企业。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生产基地,不仅拥有全球领先的风电机组制造基地,还是最大的关键零部件产供中心。
在风电主机设备竞争方面,国内厂商凭借整体的供应链优势以及在产品创新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和强大的工程能力,越来越获得海外客户的认可,未来中国风电在全球主要风电市场的份额将会逐步提升。
受国际供应链格局的变化、船运成本和产品质量等问题因素的影响,国际风电市场竞争局势面临着洗牌,一些国际头部厂商开始进行战略性收缩,并且在新机型开发上放慢节奏。
国际市场有着格外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国际市场上更加复杂多变的风险因素同样给海外市场开发带来挑战。除了融资困难、国际政治波动、经济政策差异等因素外,国际风电设计标准与国内不同,国际项目运维成本更高,这就需要整个产业链培养出具备更大优势的产能能力。
“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如果能充分挖掘企业间的协同效应,与产业链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带动制造业产能提升,就能实现携手出海,互利共赢。”国投电力国际事业部主任杜玉宝在分享海外项目建设经验时表示,我们一直认为高质量的产业链体系能够保障投资的资金安全,能够确保海外投资的持续回报,随着中国海上风电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产业链元素走向海外,走得更好更远。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