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资源属于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或可燃物料转换后的产物,或是燃料燃烧过程中所发出的热量在完成某一工艺过程后所剩下的热量。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余热回收利用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推进,余热回收利用行业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余热回收利用是指将工业过程产生的余热再次回收重新利用。主要技术包括热交换技术、热功转换技术、余热制冷制热技术。
余热资源属于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或可燃物料转换后的产物,或是燃料燃烧过程中所发出的热量在完成某一工艺过程后所剩下的热量。按照温度品位,工业余热一般分为600℃ 以上的高温余热,300 ~ 600℃ 的中温余热和 300℃ 以下的低温余热三种; 按照来源,工业余热又可被分为: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化学反应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以及可燃废气、废料余热。
余热温度范围广、能量载体的形式多样,又由于所处环境和工艺流程不同及场地的固有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的需求,设备型式多样,如有空气预热器,窑炉蓄热室,余热锅炉,低温汽轮机等。常见的工业余热回收利用方式,有多种分类方式,根据余热资源在利用过程中能量的传递或转换特点,可以将国内目前的工业余热利用技术分为热交换技术、热功转换技术、余热制冷制热技术。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余热回收利用(处理)市场规模达到约5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
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在多个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主要应用领域包括: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温废气和烟气,通过余热锅炉等设备进行回收利用,转化为蒸汽或电能。2022年,钢铁行业余热回收利用市场规模约为200亿元人民币,占总市场的34.5%。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窑炉废气含有较高的热量,通过余热发电系统可以有效回收利用。2022年,水泥行业余热回收利用市场规模约为120亿元人民币,占总市场的20.7%。
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通过热交换器等设备进行回收,用于加热原料或产生蒸汽。2022年,化工行业余热回收利用市场规模约为100亿元人民币,占总市场的17.2%。火力发电厂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余热,通过余热回收系统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22年,电力行业余热回收利用市场规模约为80亿元人民币,占总市场的13.8%。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余热回收利用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余热回收利用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主要企业包括东方电气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哈尔滨电气集团和中材节能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在余热锅炉、余热发电系统以及系统集成方面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例如,东方电气集团在2022年的余热回收利用市场份额约为15%,上海电气集团约为12%,哈尔滨电气集团约为10%,中材节能股份有限公司则专注于水泥行业的余热发电业务,市场份额约为8%。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推动能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余热处理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例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此外,国家还制定了《余热余压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等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指导。
尽管余热回收利用行业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瓶颈、资金投入和政策执行力度等。然而,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技术创新的加快,余热回收利用行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余热回收利用将成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余热回收利用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余热回收利用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成为推动中国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随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的支持力度加大,余热回收利用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余热回收利用行业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向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政策的推动和市场的需求下,该行业将持续发展并不断创新,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