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 目标的引领下,生物质利用行业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排头兵,迎来了诸多政策利好,各类补贴如同及时雨,助力企业蓬勃发展。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生物质利用行业能获取到的那些实打实的补贴,看看这份绿色事业背后藏着多少经济动力。
生物质发电一直是行业核心板块,补贴力度不容小觑。国家曾长期施行上网电价补贴政策,生物质发电企业每发一度电,便能依循既定补贴标准获得额外资金扶持。虽说近年随着行业成熟,补贴逐步退坡,但在一些可再生能源消纳压力大、绿色转型急切的地区,地方仍出台“地方版” 发电补贴。例如,某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为鼓励本地生物质电厂高效发电,承诺本地电厂上网电量超出年度基准线部分,给予每度电 0.1 元地方补贴,精准提升企业发电效益,确保电力稳定供应。不仅如此,对于纳入绿色电力交易范畴的生物质发电项目,还能在电力市场交易中获取绿色电价加成。用电企业为彰显自身环保理念、达成减碳指标,愿意以较高价格购入生物质绿色电力,这无疑拓宽了发电企业盈利渠道,实现环保与经济效益双赢。
生物质成型燃料,作为清洁供热、工业锅炉替代燃煤的“潜力股”,加工环节也有诸多补贴支持。从原材料收集端,不少地区为缓解农户秸秆露天焚烧难题,对生物质成型燃料企业收储秸秆给予每吨 50 - 100 元不等补贴,激发企业下乡 “揽货” 积极性,保障原料充足供应;在生产设备购置上,符合高效、低排放技术标准的成型设备,企业可依规申请购置补贴,额度最高可达设备总价 30%,极大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投入成本。当成型燃料产品质量达标、推向市场后,若用于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示范项目,按实际使用量结算,政府还会给供热企业发放燃料补贴,让清洁能源暖身又暖心,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缓解民生供热与环保矛盾。
生物质废弃物摇身一变就是优质有机肥原料。从事生物质有机肥生产的企业,首先在厂房建设阶段,若选址符合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可申请专项基建补贴,缓解用地、建厂资金压力;设备升级、技术改造方面,引入新型生物发酵工艺、智能化造粒包装设备,财政会给予技改补贴,助力企业提升产品品质、降低能耗。产品上市后,为推广绿色肥料使用,政府对农户购买生物质有机肥实施每吨200 - 300 元不等的价格补贴,间接拉动企业销量;同时,企业还能凭借销售发票、产品质检报告等申领 “有机肥生产补贴”,每吨补贴 50 - 150 元不等,双向利好推动生物质有机肥产业扎根农业沃土,完善生态循环产业链。
生物质利用前沿技术研发烧钱费力,但别愁,科研补贴来“撑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设有生物质专项,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一旦入选,可斩获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科研资金,专攻生物质气化多联产高效利用、生物基材料合成新工艺等 “卡脖子” 难题;地方科技部门也不甘示弱,对新认定的生物质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 50 - 200 万元奖励,企业所得税减免 15%,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同步跟上,让企业心无旁骛搞创新。从初创小微科技企业到行业领军巨擘,只要怀揣技术革新梦想,都能在不同层级政策中找到对应扶持,确保生物质利用新技术、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生物质利用行业补贴种类繁多、覆盖全程,恰似层层涟漪,激荡起行业绿色发展千层浪。愿更多企业、人才投身此赛道,把补贴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为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