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正逐步成为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我国自2021年7月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来,经过三年的发展,市场已初具规模,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重点与各位朋友探讨一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自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以来,市场运行平稳,规模逐步扩大。截至2024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4.65亿吨,累计成交额约270亿元。同时,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于2024年1月正式启动,制度框架体系已构建完成。国务院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与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共同构成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法律基础。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覆盖发电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未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更多高排放行业如钢铁、水泥等将逐步纳入市场范围。参与主体方面,除了重点排放单位外,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等也积极参与市场交易,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
近年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达到2.12亿吨,较2022年增长3倍,年度成交额为144.44亿元。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由启动时的48元/吨上涨至2024年7月的91.6元/吨,上涨了90.8%。
通过碳排放权交易,企业减排方式更加灵活,减排效果初步显现。数据显示,相较于2018年,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下降了2.38%,电力碳排放强度下降了8.78%。此外,碳排放权的绿色金融属性逐步获得市场认可,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配额质押等提供了基准价格,撬动了更多绿色低碳投资。
未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随着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交易规模的持续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和交易产品的不断创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为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