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加大对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政策倾斜,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发展。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一轮“三线建设”以及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及政策引导下,一大批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成渝地区转移。新一轮产业转移对于缓解贫富差距、稳定就业、复苏经济以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目标均有着重要意义。产业西移是由党中央引导的一系列重要经济措施,其初心也是以实现经济目标为导向。然而,产业西移在实现经济目标的同时,也为国家推动“双碳”工作进程提供了助力。
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推动梯度有序的产业转移,可以驱动发达地区从“高技能、高碳排”向“高技能、低碳排”模式转换,也驱动欠发达地区从“低技能、低碳排”向“中高技能、低碳排”模式转型。在产业西移的过程中,国家和地方可以通过发展清洁能源、降低运输成本、吸收先进经验、推动产业升级以及促成规模效应等方式实现有效减碳。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虽然经济较为落后,但资源富集,且更加有利于清洁能源高速发展。我国新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拥有全国78%的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88.4%的光伏资源技术开发量,水电、锂矿等行业也占据绝对优势,具有较强的清洁能源发展潜力。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将建设九座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其中七座清洁能源基地均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也提到,要推进西部清洁能源基地绿色高效开发。我国中西部地区新能源已经进入规模化开发利用阶段,成为我国重要的新能源战略基地,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低碳生产体系奠定了基础。随着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具备平价上网的条件,中西部地区承接和吸纳产业转移的能源基础更加坚实,中西部地区的清洁能源发展前景可期。
“双碳”目标下有必要推进“西电西用、产业西移”,以适应中西部地区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新能源的巨大市场将带动相关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同时产业转移也能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目前,在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的推动下,数据中心产业向中西部快速迁移,仅呼和浩特市目前服务器装机能力已超过150万台,算力总规模达到2.3万P,其中智能算力达到2.1万P,在全国算力指数20强城市中位居第15位。结合中西部地区的“绿电”优势,数据中心产业西移在满足全国算力需求的前提下大幅减少了碳排放。在产业西移与清洁能源发展的交互作用下,我国减碳工作必将取得巨大进展。
通常认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很多地区由于地广人稀,一般商品的运输成本要远远高于人烟稠密的东部沿海地区。但对于工业生产而言,中西部地区如果能合理地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依旧有潜力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极大地降低原材料的运输成本。特别是,我国西南地区有长江、西江、沅江、嘉陵江、岷江、乌江等大江大河,有建设水网的条件;加上西南地区距离出海口也比较近,这也使得川渝地区成为“新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在强化枢纽功能、提高运输组织与物流效率的同时,也在推动降低成本和优化服务,提升通道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
《“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依靠西部陆海新通道,产业西移不仅可以降低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过程中的经济成本,更可能降低环境成本。产业西移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通过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低碳高效运输装备等手段,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在东部地区已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基础上,中西部各省市可以根据本地产业水平、资源禀赋、优势基础,选择适合的承接产业,减少“走弯路”,避免恶性竞争与重复投资,形成生产资源和销售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产业西移的同时,采用因地制宜的减排措施,加速低碳技术的扩散与创新,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以更快更直接的方式向低碳生产模式进行转变。
当前,安徽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结合起来,布局建设一批百亿级重大项目,带动上下游企业快速集聚,投资超过150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3000亿元,发展成为我国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之一。重庆市依托本地五金、汽摩零配件等产业优势,聚集汽车、摩托车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数百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商用车和摩托车产业链。将先进经验与本地优势结合,可以在发挥当地特色、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碳排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往往是同步进行的。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充分发挥产业对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向高延伸,在产业转移中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升产业“含新量”和“含绿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产业西移可以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推动先进产能的布局,以更短的时间、更高的效率形成生产力的更新迭代,实现产业的绿色发展。
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结构经济学分析建议报告》中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可以采用“倒弹琵琶”的方式,即利用中央投资的赶超型、战略型产业所形成的技术、人力资本、供应链向下一个产业台阶来结合当地的比较优势。以四川宜宾为代表的部分中西部城市,大力发展动力电池、晶硅光伏为主的绿色新能源产业和以智能终端、信息服务为主的数字经济新蓝海,着力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在中央引导下促使部分赶超型、战略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并结合当地资源形成新的生产技术革新与生产模式拓展,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产业西移在引导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成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建设与产业集群化,形成规模效应,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并尝试催生新型产业形态。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路网不断延伸,产业加速聚集。中西部多省份构筑起产业新构架,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一批新兴产业渐成气候,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强化协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在国家“产业西移”号召下,华西科技等科技巨头进驻中西部地区。随着这些龙头企业的进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逐渐向中西部聚集,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产业西移可以促使一大批关联企业相互聚集,实现集群化发展,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能源需求和交通运输资源需求,进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