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上,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以下简称《公报》),这是我国首次以公报形式全面反映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后续将常态化发布。
《公报》共4.7万余字,主要包括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国土空间自然生态评价、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行动、绿色地球中国贡献五部分内容,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生态治理发展历程,发布了陆海一体的自然生态基本国情,展现了生态保护修复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成效,彰显了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公报》的发布,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凝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力量,增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共识。
《公报》强调,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全要素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逐步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转变、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转变、由依靠财政向多元化投入转变,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四个重大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报》指出,我国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陆海统筹划定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空间的占用和扰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科学布局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对9000多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全国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切实维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
围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要地区,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并完成修复治理面积6.7万平方千米,协同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三北”工程,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围绕重点海域,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全国整治修复海岸线约1680千米、滨海湿地约500平方千米,我国红树林地面积增长至302.7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
围绕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域,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全国累计完成修复治理面积超过3200平方千米。开展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全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助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迈出重要步伐。
《公报》指出,我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深度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防治荒漠化、湿地等公约,响应“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等行动计划,携手开展生态保护治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举办全球滨海论坛,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推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打造“厦门实践”“中国山水工程”等模式,成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进程中,中国成为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公报》展现了我国坚持以“制”促“治”,在生态保护修复法制、政策、规划、标准等方面的重要制度性成果。
《公报》显示,我国生态保护修复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政策制度持续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创新,规划体系基本构建,技术标准有序建立,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四梁八柱”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助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守护绿水青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公报》评价了我国自然生态基本国情,发布了大气水、地表水、海水、成土母岩(质)、土壤、气温等自然生态背景状况,林地、草地、湿地、耕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特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沙化、土地石漠化、冻融型土地退化、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土地损毁、海洋生态灾害等生态风险状况,陆域生态基础分区、近海生态分区及特征,为分区分类、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基础支撑。
《公报》发布了我国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实施生态修复重大行动、开展生态治理专项行动的进展与成效。
其中,“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主要突出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重点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开展重要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强自然生态监管和执法督察等全链条管理的重要进展;“实施生态修复重大行动”主要突出久久为功建设“大美自然”,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全要素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明显成效,发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等重大行动的重要进展;“开展生态治理专项行动”发布了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国土绿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生态灾害防治等专项行动的重要进展。
《公报》提出,未来,我国将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体系,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深化推进制度集成、机制创新,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实施自然生态资源监测评价预警工程,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到2035年,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公报》要求,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开展“大美自然”建设重大行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加强海洋、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加强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到203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6%,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水土保持率达到75%,水域空间保有量保持在35.3万平方千米以上,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