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交流会围绕‘双碳’背景下,长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修复这一重要议题,研究科技在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中的支撑作用等内容,将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听完与会专家的报告,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察专员杨鹏说。
在由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长江中心)和江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规划院联合举办的交流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等相关单位,以及江西省、湖北省等沿江省市的专家学者就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长江流域产业行业发展绿色低碳、流域治理管理协同控碳、区域科技创新实践,“十五五”科技需求与下一步重点方向等开展交流研讨。
近年来,长江中心紧密围绕美丽中国长江先行区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结合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要求,积极谋划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十五五”科技需求,以科技支撑长江流域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碳达峰、碳中和依然任重道远。”长江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胜指出,第二产业碳排放量“遥遥领先”,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中,9省(直辖市)第二产业碳排放占比超过50%,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创新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
“水也是各种生物要素的重要载体,流域社会经济活动、水土环境条件和水文环境直接影响了生源要素和污染物的‘源—流—转—汇’过程及效应,进而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和温室气体的源汇过程。”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夏星辉介绍说,据已有研究估算,河流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的25%,能抵消约68%的陆地碳汇。“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来考虑降碳减污的工作。”
夏星辉指出,要将河道外和河道内过程相结合,从流域的角度开展碳氮循环及温室气体源汇过程的研究,提出降碳增汇的机制;要从流域角度综合研究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对碳氮循环和温室气体源汇过程的影响;要针对不同流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点,提出降碳増汇和深度减污的途径。
“污水处理行业既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中国三峡集团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党委书记曹光荣介绍说,数据显示,污水处理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3%。为系统开展城市水环境低碳治理,中国三峡集团创新推出“厂网河湖岸”系统化治理的“城市智慧水管家”模式,对城市涉水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调度、运营,促进城市水环境治理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并通过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在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的同时促进碳减排。
系统化治理重视对岸线的生态布局,可以更好发挥绿地系统的作用,增强碳汇能力。在江西省九江市开展的绿地公园及岸线修复工程,每年产生的碳汇可中和两河片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全流程碳排放约20%。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作用,长江中心专门开展了长江流域绿色发展战略专题研究,立足长江流域绿色发展现状、问题及未来,聚焦“协同推进长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统筹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风险等方面,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好相关科研成果的凝练和集成创新,真正体现出科技对长江大保护的支撑作用与贡献。
“我国的工业过程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的68%。”长江中心总体组专家、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曹宏斌介绍说,“工业过程减污降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技术、经济和管理;工业过程减污降碳科技创新需以相关标准为约束,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工业过程减污降碳科技创新需要在全局优化指导下,开展技术创新。比如,通过AI控制替代现有的DCS控制之后,我们将热解络合精馏分离重金属与氨过程中的原料消耗和能源消耗分别降低5%和3%。”
“印染行业的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占纺织工业的70%。”东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杨波在题为《低碳约束条件下纺织印染废水处理关键技术》的报告中介绍了厌氧生物处理强化技术、微氧循环流高效降碳脱氮生物系统、“臭氧催化+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体系等印染废水处理低耗降碳技术,以及高氨氮废水的低碳处理体系、棉织物染液络合萃取盐回用技术等前沿技术,提出印染园区“水、热、碳、盐、污泥”统筹联动实现资源回用思路。
农业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对碳减排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秦晓波介绍说:“农业碳排放达到7.9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6.07%,近年来,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稳步下降趋势。”
秦晓波表示:“基于农田减排固碳领域多年研发和实践,通过节水灌溉、有机物料还田、氮素盈余减量等技术的应用推广,2030年和2060年有望分别实现35%和40%的种植业碳减排(考虑土壤固碳),相关技术的推广将极大促进长江流域农业低碳高质量发展。”
秦晓波建议,从农田农村到流域,点面协同,减污降碳;从投入品和流域管理上,强化减量增效,实现绿色低碳。从政策制度和金融手段上,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低碳发展框架。
交流会上,长江经济带很多省市相关代表介绍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以下简称驻点工作组)在 “双碳”与水污染治理共同发展路径方面的探索。
在题为“统筹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改善大型湖泊水生态环境”的报告中,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陈晓飞介绍了驻点工作组治理洪湖的探索。
“驻点工作组从政策制定到方案编制、项目的谋划、技术支撑,为湖北省洪湖提供了系列的支撑工作。”陈晓飞说,“目前,关于怎么协同治理、绿色发展、岸带修复、水生态修复、流量保障等方面,都已以规划的形式报送到湖北省委、省政府。”
陈晓飞介绍说:“湖北驻点工作组开展了21个重点水体水生态调查,开展了重点湖泊水生态分析,建立了湖北省水生态环境智慧决策平台。驻点工作组还探索性地建立沿湖人工智能影像识别和洪湖数字孪生水环境立体检测平台。”
江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规划院副院长张萌介绍了江西省探索低碳发展的新模式与新路径、低碳发展的创新体制与机制。比如,对部分水泥生产企业配套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城市垃圾处理等生产辅助设施,在实现超低排放的同时做到余热回收和城市垃圾协同处理。
针对上海市淀山湖轻度营养化和蓝藻水华问题,上海驻点工作组在淀山湖上游入湖河流马家江,构建了复合型人工生态湿地系统。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卢士强介绍说:“运行结果显示,马家江湿地系统的降浊提质与脱氮除磷性能总氮削减特征较为明显,经处理的水体,总氮可削减39.8%—85.44%,总磷削减50%。”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