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风电无论是装机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均走在世界前列,但不时曝出的海上风电质量问题,也提示产业发展仍存隐忧。下一步,中国风电企业应如何应对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推动产业健康发展?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风机产品线总裁娄益民。
记者:您认为导致海上风电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娄益民:在我国“双碳”目标引领下,以深远海技术为代表的海上风电以其高技术含量、高发电量、对产业链的高质量带动,备受行业青睐,也是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我认为,导致一些海上风电项目出现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节奏过快,缺乏足够的时间对核心技术进行充分的测试验证。
当前以风机大型化为主要趋势的机型迭代迈入“高速时代”,海上风电也在持续推进风机大型化。一款风电机组产品从开发到并网运行,需要经历概念设计、计算负荷、控制设计、零部件校准、样机测试、小批量验证、型式认证等一整套开发流程,叶片、传动链等核心大部件的开发同样如此。在测试验证完成后,还要反馈到源头,建立起更严苛、更符合实际工况、更适合大兆瓦风电机组安全边界的设计标准。目前,大型风电机组的全球行业标准、技术规范远远滞后于市场上产品和技术推出的节奏。采用未经完整验证的机组,将使业主面临设备故障或质量风险、巨额投资无法产生必要投资回报的困境。
海上风电发展一定要尊重常识、尊重科学,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供应链慢慢成熟,一味求“大”,跳跃式发展恐会深埋隐患。
高速发展的风电行业需要长期主义,需要踏踏实实把产品的可靠性做好,用高品质、高可靠的风机高效开发风电资源,而不是追求短期的纸面收益。有序竞争才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把可靠性放在更高位置。在机组快速大型化的情况下,行业要更加注重技术路径、质量验证,朝更加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
记者:目前风电行业已解决了“用得起”的问题,下一阶段需要解决“用得好”的问题。在新阶段,中国风电企业应如何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娄益民:未来,中国风电企业要在更高发电量、更高可靠性、更低度电成本之间艰难平衡,要想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自研自制”是关键。
“自研”可以让整机商在机型快速迭代背景下,满足大兆瓦机组核心部件的精细化定制要求。但若要打通风机失效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非“自制”不可。不清楚关键部件在风机系统中协同的运行机理,不能深入管理到设计和工艺的细节,只是孤立地对部件提出可靠性要求,是行业出现大量失效的主要原因。
自2009年起,根据大部件在整机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和技术难度,远景已经从变频器、变桨系统、叶片、发电机贯通至传动链层面,实现了齿轮箱以及主轴承的自制和自研。目前,远景自研叶片、发电机和变频器交付量均突破10000套,自研主轴承交付近6000套,自制齿轮箱下线近6000台。
穿透从设计、制造到测试的全流程后,远景成为拥有自研自制齿轮箱工厂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现已进一步升级为传动链工厂。远景传动链工厂从搭建之初就不只是为了零部件制造,而是要以传动系统、整机系统思维打通风机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信息流,紧密对接研发设计、测试验证、制造运行等产业链各个环节,通过制造环节的工艺和管理创新,以及严格的全流程、多工况测试验证,将自研部件设计完美落地为批量产品,并最终依托伽利略超感知系统将过程数据闭环到设计端,服务风机终生优化。
记者:中国风电“走出去”前景如何?中国风电企业应如何更好走向国际市场?
娄益民:国外的风电市场是很大的,现在不仅是欧美国家,欠发达地区也有很多市场空间。国际市场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星辰大海”。
但应注意的是,在“走出去”过程中,我们要更加自律。因为我们不仅代表一家企业,更代表中国。
目前,中国风电机组在单机容量上已经超越欧美同行,下一步要在质量上同步遥遥领先,让中国真正成为风电强国。这要求我们必须练好内功,中国风电企业要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推动价格回归理性,建立更加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政府要充分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引导企业深耕技术、质量、服务、品牌等;整个产业链应携手并进,整机商、核心供应链、认证机构、标准制定机构以及广大用户要共同努力,深刻认识到大兆瓦风电机组开发、测试、验证的价值,保持足够耐心和定力,共同持续进行价值投入。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