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5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最新《空气质量和气候公报》。报告显示,气候变化、野火和空气污染的恶性循环正在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农业产生螺旋式负面影响。
报告指出,每年由于空气污染导致全球450多万人过早死亡,同时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支出。报告解释说,空气质量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健康,空气污染物从大气中沉降到地球表面。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和欧洲的PM2.5测量结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今年6月19日公布的一份报告称,每天有近2000名儿童死于与空气污染有关的健康问题,空气污染现在是全球早逝的第二大风险因素。
根据总部设在美国的健康效应研究所的报告,2021年,暴露在空气污染中导致810万人死亡——约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2%。
报告称,这意味着空气污染已经超过吸烟和不良饮食,成为导致早逝的第二大危险因素,仅次于高血压。
小孩子尤其容易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该研究所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发布年度《全球空气状况报告》。
报告发现,空气污染导致70多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超过50万儿童的死亡可归咎于在室内使用煤炭、木材或粪便等肮脏燃料做饭,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非洲和亚洲。
健康效应研究所全球卫生负责人帕拉薇·潘特对法新社记者说:“这些都是我们知道并可以解决的问题。”
报告发现,世界上几乎每个人每天都呼吸着不健康的受污染空气。报告称,超过90%的死亡病例与被称为PM2.5的空气污染物颗粒有关。
人们发现,吸入PM2.5会增加患肺癌、心脏病、中风、糖尿病和其他一系列健康问题的风险。该报告旨在将此类疾病的发病率与空气污染水平联系起来。
但潘特说,尽管数据“相当严峻”,但该报告仍可能低估空气污染的影响。她解释说,报告没有考虑到空气污染如何影响大脑健康、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没有考虑到使用固体燃料取暖可能产生的影响。
全球有超过20亿人使用基础炉灶或在室内明火做饭,并吸入有害烟雾。报告说,使用更清洁的炉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儿童死亡率,比如自2000年以来,小孩子死于与空气污染有关问题的比例已经下降50%以上。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姬蒂·范德海登在一份声明中说:“每天有近2000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空气污染有关的健康影响。
此外,今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WHO)下设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预测称,到2050年全球将有约3500万癌症病例,比2022年增加77%。报告称,空气污染成为癌症预期发病率上升的因素之一。法国癌症专家里卡德表示,汽车尾气导致细颗粒物污染增加,这些颗粒物进入人体肺部后会破坏细胞,导致其发生癌变。
《空气质量和气候公报》报告指出,长期吸入PM2.5(细颗粒物)不仅对人类健康有重大影响,对农业也有重大影响,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实践表明,在污染严重地区,颗粒物可使农作物产量降低高达15%。颗粒物会减少到达叶片表面的阳光量,并物理阻塞调节与大气进行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叶片气孔。与此同时,农业本身也是颗粒物的制造者,焚烧秸秆、施用肥料和农药、耕作、收割以及粪便的储存和使用也会释放颗粒物。
据悉,PM2.5主要来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物、野火和沙漠尘埃。数据显示,北美野火造成的PM2.5排放量异常高。此外,由于人类和工业活动产生的污染排放量增加,印度的PM2.5水平也高于平均水平,相比之下,由于人为排放减少,中国和欧洲的PM2.5测量结果低于平均水平。
中国历来重视大气污染治理,蓝天保卫战是我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部署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细颗粒物(PM2.5)浓度大幅降低,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显著提高。
2023年12月,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国务院印发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这是连续第三个以“大气十条”形式出现的国家大气环境治理顶层设计文件,强调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通过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保持长期向好态势。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好于年度目标近3微克/立方米,“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28.6%。全国优良天数比例扣除沙尘异常超标天后为86.8%,好于年度目标0.6个百分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2.3%、下降6.5%。我国大气治理取得显著效果,在建设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美丽中国道路上踏实向前。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