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航运巨头马士基集团2023年年底签署的50万吨/年的绿色甲醇订单,到国内首个风电耦合生物质制备绿色甲醇项目的亮相,绿色甲醇产业正以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带来一股席卷行业的力量,也为处在十字路口的农林生物质发电行业带来了转型机遇。
生物质原料收储运及预处理体系未来如何继续为绿醇项目建设运营“添砖加瓦”,是新风口、新机遇下面临的新挑战。在近日举办的打造绿色甲醇原料高可靠性供应链高级研讨会暨生物质原料收储与绿醇项目供需合作对接会上,来自生物质能源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农林生物质发电及绿色甲醇投资运营企业高管、生物质燃料供应商等齐聚一堂,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废弃物产量巨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冯晶表示,我国每年约产生秸秆8.6亿吨、蔬菜废弃物4.5亿吨、畜禽粪污32亿吨、废旧农膜230余万吨。在秸秆利用方面,形成了农用为主、多元为辅的局面。随着露天焚烧火点数量的逐年递减和秸秆肥料化、燃料化利用能力的提升,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在助推农村清洁取暖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3.4万家秸秆利用市场主体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农民的就业增收。
然而,农村清洁能源供应仍显不足。从近期至中期看,仍需大力推进成型燃料、秸秆捆烧等清洁供暖供热技术应用。另外,产业仍然存在单一废弃物处理技术多,协同利用技术少,农村地区废弃物种类复杂多样,缺乏符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循环利用模式,协同处理工艺链条不完善,技术装备经济性、稳定性差,转化、利用过程易产生二次污染等多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
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发展规划院教授级高工张忠涛看来,我国全部林业生物质资源中,除用于工业原木和传统薪材,可获得林业生物质资源7.31亿吨,其中3.05亿吨可用于能源化利用,占全部剩余物总量的42%,发展潜力巨大。
张忠涛预计,目前我国农林生物质成型燃料年产量在2500万吨左右。另据《2024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农林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约1688万千瓦,同比增长3.8%,年发电量约5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2%,年上网电量约4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农林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已取得一定成果。
据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马保良介绍,2005年,国内首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国能单县秸秆发电示范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这一结合古老生物质能源利用和现代高新技术的产业在中国成功落地。自此,生物质发电产业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与常规燃煤电厂相比,生物质直燃发电厂的主要难点在于燃料收储管理以及锅炉燃烧技术。尽管国内农林剩余物资源非常丰富,但燃料供应体系的建设并非易事。另外,不同于煤炭,生物质资源的可利用率高度受限于极端天气情况和季节性波动。因此,“大工业与小农生产之间、连续性耗用与季节性种植之间、集中式生产与分散性收集之间、高密度需求与低密度供给之间”等方面的矛盾凸显。
在马保良看来,稳定可靠的市场体系是公司最大的“料场”,忠实诚信的供应商队伍是公司最大的“干料棚”,燃料市场体系和供应商队伍的发展关键在于可靠性,而非规模。只有以本地基础燃料为依靠、以市场综合燃料为依托,从多品种、多区域、多模式、多技术路线着手,才能形成燃料市场源头的坚实保障;同时,供应商队伍的培育也应坚持“三有”(有场地、有设备、有资金)和“三化”(市场化、机械化、规模化),按照“大小结合、规模适当、合作共赢”原则,培养扶持建立“既不一家独大过度集中、又不千家万户过于分散”的长期稳定的燃料供应商队伍,在掌握市场主动权的同时反哺农业、惠及农民。
关于如何建设安全集约型生物质原料存储体系的问题,光大绿色环保清洁能源管理中心总经理吴少飚分析了目前我国生物质收储运的两种主要模式,即分散型和集约型。顾名思义,前者主要以农户、专业户或经纪人为主体,把分散的生物质原料由人工收集或利用机械设备收集后,运往中心储料厂提供给企业。后者则是以专业收储运公司或农场为主体,先由人工或机械收集后运输至收储站储存,再由专业的运输公司定期运往企业中心料场。二者在供应距离、供应量、供应时间以及储运成本包括场地租金、安全、日常维护等方面各有利弊,还需因地制宜具体选择。
山西国耀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燃料公司总经理刘雨华认为,目前生物质原料收储运行业已经发展到了基本覆盖的瓶颈期,但伴随着行业的发展,生物质原料的收储运不再以生物质发电为主要方向,真正成为了类似煤炭、石油一样的基础能源。近年来,生物化工行业蓬勃发展,技术逐步突破,生物质原料收储运环节也必然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比如,原料分布广泛分散、体积大密度低的原料特性,质量热值受环境因素影响、易燃易腐不易长时间存放等不利因素,在行业瓶颈期更显棘手。
总而言之,农林生物质的开发、收购、存储、使用各环节环环相扣、层层衔接,不仅受自身体系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也受国内外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制约。在绿色甲醇这一全新的风口下,已经发展十几年的传统的生物质收储运及预处理体系,也应开拓创新、破旧立新。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