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襄阳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蓝天白云已是城市“常客”。去年,我市市区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5.4%,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6天,在年度考核中,全省仅襄阳市完成空气质量三项考核指标。今年1-7月,我市PM2.5年均浓度为46.6微克每立方米,较2023年同期下降6.8%;优良率74.2%,较2023年同期上升6.3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1,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九。
襄阳先后印发制定了《襄阳市2024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的通知》《六项重点工作攻坚行动方案》等文件,明确2024年市区PM2.5年均浓度下降3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进入全国前10名。将全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整体工作统一部署,包括推进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抓好工业源、城市面源、移动源污染防治,开展夏季空气质量改善专项执法行动和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以及建立南襄荆和襄荆荆宜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制度和机制等方面,聚焦重点领域进行整治,全面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成效,确保治理工作有的放矢。
高新于今年7月创新性实施了“双十”项目计划,制作了“十大深度治理项目实施清单”与“十大工地整治管控实施清单”图表,以挂图作战的方式,全力推动企业重点项目深度治理和工地扬尘管控工作,保障各项治理任务按序时进度高质量完成,推进辖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保康持续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综合监督管理。今年,保康制定印发了《保康县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登记上牌服务点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工作。截至目前,已登记生成环保统一号牌448台,信息采集卡和环保标牌(贴)具有唯一性,通过实行“一机一卡”和“一机一码”,非道路移动机械废气污染排放明显减少,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襄阳以源头管控为抓手,强化移动源、扬尘、城市面源、工业污染、农作物秸秆等涉气污染源管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单位)、大气污染关键环节施行全覆盖式监管。
针对大气污染防治,我市已形成以人力巡查为主,科技监控为辅的工作机制。今年,我市优化调整市大气指挥部巡查机制,由过去以国控站点为单元分组,调整为以城区和行业结合为单元分组,分移动源组、扬尘组、城市面源组和工业污染组,将过去派单式安排任务调整为各组自主安排巡查计划。截至目前,各巡查小组累计发现、处置问题887个。同时,加强新生产、销售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频次,积极开展机动车超标违法溯源,对67台超标车辆溯源其环检机构并重点核查;路检路查21次,入户抽测27次,共检测车辆457辆次。在挥发性有机物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方面,我市累计发现各类涉VOCs问题143个,已整改问题128个,真正做到从源头截断污染排放超标现象,有效遏制了大气污染源的扩散。
枣阳成立县级大气污染防治指挥中心调度平台,并组建84人的专业监控队伍,对全市221个蓝天卫士监控终端和城区15个大气环境动态监控终端全天候实时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后可第一时间介入处置,最大程度降低污染影响。襄州在主城区安装高空瞭望设备14套、“蓝天卫士”监控系统95套、门禁监控系统5套,并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对张湾、肖湾、伙牌三个市控站点开展技术帮扶,引导企业主动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近年来,襄阳不断深化与邻近城市间的交流合作,持续探索空气治理的“妙招良方”,在广泛吸纳借鉴其他地方经验做法的同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气污染治理体系。
今年8月,我市和荆门联合印发了《“襄荆”城市空气质量改善跨区域联合执法检查方案》,方案中明确了时间、方式、目标及具体工作方向,两市分别抽调6名执法尖兵赴对方城市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属地安排2名执法人员全程配合,重点聚焦工业聚集区、重点排污单位等关键领域,查办一批涉气环境违法行为。同时,两市还将持续探索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生态治理等长效合作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协同作战的良好局面,共同应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挑战,推动区域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
数据是成绩最好的见证。今年上半年我市共策划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17个,通过国家、省审核进入储备库项目14个,已经到位中央大气专项资金4708万元。积极开展企业环境深度治理,谋划工业企业治理项目600个,截至目前已完成389个,完成率64.8%。因工作成效突出,我市还在湖北省2023年市(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绩考核工作中获“优秀等次”。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