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第三届中国(澳门)国际高品质消费博览会暨横琴世界湾区论坛金融主题论坛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举办。
论坛以“高水平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金融发展局指导、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蓝迪国际智库、珠海华发投资控股集团联合主办。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发表主题演讲。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设备制造、绿色投资和市场发展等方面处于世界前列。自“双碳”战略目标提出以来,我国一大批创新驱动的低碳绿色产业快速崛起。
在刘世锦看来,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绿色创新推动社会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
“过去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把环保、减碳与增长看成是相互掣肘甚至抵消的关系,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而现在大家已经认同这是一种相互促进共赢的关系。”刘世锦认为,这其中的关键变量是创新,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本质上依靠全面系统的“换技术”。创新及其带动的低碳绿色产业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治本之策,是处理各种矛盾、理顺复杂关系的关键所在。
同时,刘世锦亦指出,我国为绿色转型提供了一个坚定、可信的承诺和长期预期,从而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参与绿色转型发展事业,推动技术快速迭代和大量产业化投资,使绿色产业发展的潜力远超预期。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活跃,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还推动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风力发电设备等绿色能源产品走向世界,为我国绿色产业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
对于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如何更好赋能绿色产业发展,刘世锦认为,首先要重视识别并区分修补性治理技术、内生性绿色技术,防止“假转型”。
其中,修补性治理技术是指在维持已有技术体系的前提下所采取的补救办法,特征是“先排放、后治理”。内生性绿色技术是指运用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与原有的高碳基准生产方式相比,在获取相同产出的情况下,大幅度减少碳排放量。
“过去几年,我国在绿色转型中出现具有长远意义的变化是,由以往固守原有技术和生产体系的节能减排,转向更多依靠全面拓展新技术和生产体系的创新。”刘世锦认为,更多地支持内生绿色技术,有利于实质性促进创新、防控风险、降低成本,加快绿色转型进程。
不仅如此,刘世锦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巨大的外部性,稳定目标和预期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条件。
他表示,稳定可信的目标预期对绿色金融、转型金融中的长期投资、耐心资本相当重要。随着新技术、新产业对原有技术和产业的替代速度加快,长期投资、耐心资本也日渐重要。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