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首批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正式挂网,意味着暂停7年后,CCER市场实现了重启。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机制,CCER市场的重启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形成了双轮驱动模式,扩大了碳市场的参与群体,增强了碳市场的交易活性,更有利于降低减排成本,加快推动我国碳市场的发展。我国碳市场由碳配额和CCER市场组成,碳配额的分配和履约是强制减排,重点碳排放企业若超过了排放上限,则需要购买相应的配额抵消超额的碳排放;而自愿减排则是通过可以减排的项目产生减排量,项目在国家相关机构进行登记备案后,可以进入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进行交易,控排企业通过购买CCER配额抵消大于初始配额的排放量,但规定抵消比例一般不超过控排企业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
目前我国碳市场仅纳入电力行业,覆盖约4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照清缴碳配额时可用CCER抵消上限5%的情况估算,对应CCER的理论需求上限约为2亿吨。但就在9月9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工作目标提出启动实施(2024-2026年)和深化完善(2027年-)两个阶段,积极稳妥推进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这意味着钢铁行业纳入碳排放的日期指日可待,但钢铁行业每年的碳排放量约为18亿吨,合计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市场预测CCER的需求量将有望增长到4亿吨左右。而当前市场中剩余的可流通CCER数量已不足1000万吨,可见其需求缺口巨大。随着第二期碳配额清缴履约周期的开始,全国碳市场价格屡创新高,已突破80元/吨大关。9月3日,首钢股份旗下迁钢公司组织了一次CCER竞价交易,共计转让CCER总量148.7169万吨,转让均价达到96元/吨(含税),同日全国碳市场配额收盘价为93.07元/吨,迁钢公司CCER平均成交价高出2.93元/吨,公司盈利约1-1.2亿元。从今年国内碳市场的推进情况,可以看到我国已经在为碳市场扩容做了足够的准备,而钢铁行业或也将很快被纳入碳交易市场,除了可以加快我国碳中和的进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应对全球首个“碳关税”。“碳关税”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规,也是全球首个“碳关税”,实施时间为2023年10月1日,但2023年10月1日到2025年为过渡期,欧盟进口商现在开始必须报告相关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提交产品碳足迹评估报告,暂不需要支付费用;2026年起“碳关税”将全面执行,按照规定,欧盟将对从境外进口的钢铁、铝、水泥和化肥额外征税,以当前我国出口到欧盟的钢铁制品总量测算,未来每年我国将为此支付的“碳关税”将达到20亿元(基于在欧盟境内生产这些商品时所需支付的碳价来制定),每吨钢铁增加成本约652-690元。因此,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形势来看,钢铁企业降低碳排放量也将成为未来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但由于高炉+转炉依旧是国内主要的炼钢方式(具体见下图),即便通过寻求减煤降焦、大幅替代矿石资源的冶炼工艺来减少碳排放,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依旧是所有炼钢方式中最高的;当然,基于氢冶金和绿色能源的颠覆性冶炼技术能够将钢铁行业的降碳推向极致,甚至达到零排放,但基于成本、绿色能源供应量及技术难度的考虑,短期内实现大面积工业化的难度较大。因此,从各类研究数据的表现来看,全废钢+电弧炉的冶炼方式是快速降碳的最经济有效且可落地的手段。
所以,从近两年国内电弧炉的发展趋势来看,部分大型钢厂早已开始规划将产能逐步置换为电弧炉产能;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高炉产能10.2亿吨,电炉产能1.91亿吨,分别较2016年下降0.54亿吨、增加0.71亿吨,电炉产能占粗钢总产能的比重提升了5.6个百分点至14.8%。在国内碳交易市场逐步完备,且钢铁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加速推进的局势下,预计未来国内电弧炉产能占比仍将出现明显的提升;而作为电弧炉炼钢主要原料的废钢势必也将受益,总体需求或将不断增加,不排除成为行业下一个风口的可能。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