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生物质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然而,随着补贴政策的退出,生物质发电行业普遍陷入了亏损的困境,业内人士称:生物质发电难以撑过今年。
生物质发电行业,特别是农林生物质发电,长期以来高度依赖国家补贴。然而,随着《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补充通知的发布,明确生物质发电项目运行满15年或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满82500小时后,将不再享受国家补贴。这一政策,无疑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首先,补贴退坡直接导致了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盈利空间大幅压缩。据估算,若按当前补贴政策,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必须持续运营25年以上且每年运行时间不少于7500小时,才能确保投资收益。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项目远未达到这一标准,导致企业普遍亏损。
其次,生物质发电行业还面临着燃料收购成本高、出路单一等问题。秸秆等生物质燃料的收购价格居高不下,且受季节、品种、区域等多种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大。同时,高价买来的燃料出路单一,仅靠发电获取的收益难以覆盖成本,而热电联产模式又受下游市场需求制约,发展空间有限。
生物质发电行业陷入困境的根源,既有政策层面的原因,也有行业自身商业模式的问题。
从政策层面来看,补贴政策的退出是行业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然而,补贴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而非长期承担企业的运营成本。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行业应逐步减少对补贴的依赖,实现自我发展。
从行业自身商业模式来看,生物质发电行业存在燃料成本高、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同时,仅靠发电获取的收益难以覆盖成本,而热电联产模式又受市场需求制约。这些问题导致行业在补贴退坡后难以维持正常运营。
七月份,我们看到相关部门发布了《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下称方案),《方案》指出,煤电机组应具备掺烧10%以上的生物质燃料能力,燃煤消耗和碳排放水平显著降低。生物质业界同仁认为“机会来了。”
一个中型电厂若掺烧10%生物质燃料,是不是相当于在原来已有的生物质发电基础上增加了生物质发电厂的数量,同时由于发电厂对燃料用量的巨大,会和下游的生物质用能企业形成竞争关系,导致生物质燃料价格因资源的缺乏而不断抬高价格,最终会带来用能企业的能源成本上涨、生物质发电成本增加等著多问题。
因此,煤电改生物质,虽然是有效降了碳,却又会变相增加了生物质发电企业的成本,并不能解决生物质发电的出路问题。
既然生物质发电补贴已经成为过去式,生物质发电行业要发展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在脱离补贴的环境下能够生存下去,能生存了再谋发展。关于如何谋求生存之法,这需要业内要创新自己的商业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在发电之余,寻求非电化利用的突破?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