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6.61亿元到172.58亿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的交易额突破两倍,这一增长更加印证了全国碳市场的功能正在逐步完善,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和推动绿色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在2021年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前,7个试点碳市场8年累计成交额不过114亿元。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要实现从“0”到“1”的蜕变,不仅需要漫长的时间,更需要不断培育市场、探索机制、创新模式,从而积累宝贵的经验。
2011年,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中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7个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3年起,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但由于地域和经济差异,各试点在覆盖行业、纳入门槛、参与主体、分配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期货日报记者注意到,除了涵盖国家碳排放配额(CEA)、地方碳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这几种基本的交易品种以外,试点城市在交易品种和功能定位上也各有不同。
2017年12月19日,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牵头,启动全国碳交易体系建设。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市场正式上线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则落户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承担着注册、登记、清结算三种主要功能。
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之后,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成为我国推出的又一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市场政策工具。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北京环境交易所是承建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的主体,也是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的重要载体,于2020年更名为北京绿色交易所,并于2021年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初期主要致力于开发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交易产品和能源效率交易产品。承担多个国家级绿色低碳课题研究项目,并与多家行业组织密切协作,打造了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为节能减排项目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广东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创新推出碳普惠机制。同时,充分发挥红树林大省优势,积极探索开展以红树林为代表的蓝碳碳汇产品开发交易。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在绿色金融与气候投融资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围绕低碳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推出多项低碳金融创新服务,开发合同能源管理基金、碳减排投资基金等低碳金融产品,拓宽节能减排技术投资与金融服务渠道。
2023年4月,重庆联交所集团携手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启动川渝碳中和联合服务平台建设,正式打造集自愿减排量合作、碳中和服务、绿色机制研究、碳市场能力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共同服务载体。
除了上述7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以外,我国在2016年对试点地区以外的两家交易所也开放了碳排放权交易的权限——分别是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和海峡股权交易中心。
自5月1日起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下称《条例》)明确规定:碳排放权交易应当逐步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虽然具体过渡的时间表、路线图还未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全国碳市场建立的情况下,不再支持地方新增试点,现有试点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同时做好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的相关准备工作。”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李高强调。
具体怎么做?业内人士指出,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业态结构不同,试点地区碳市场应提前研判,明确低成本衔接过渡的思路和具体路径,在配额分配、履约等方面可提前接轨,变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减少两个市场衔接的额外成本。
对于如何保证全国碳市场和地方碳市场平稳过渡接轨,李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和地方试点市场的设计原理是一样的,在充分借鉴试点碳市场经验基础上,明确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在覆盖范围、准入门槛、配额分配方面的制度设计和试点市场有一定的差异。李高指出,“7个试点碳市场纳入的行业范围、门槛也是根据各地的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各地温室气体控制目标、管理要求来定的。全国碳市场从发电行业起步,全国碳市场建设以后,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向确保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有效运行。地方的碳市场要逐步地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目前,全国碳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加地方碳市场的交易,避免一个企业既参加地方碳市场又参加全国碳市场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环境部此前印发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发布了登记、交易、结算三项规则,组织制修订了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指南、配额分配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与《条例》共同形成了涵盖“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的多层级制度体系。业内人士指出,在日趋完善的法律框架下,地方交易场所加强对于纳入行业和门槛及配额分配方案的标准化建设,对于下一步融入全国大市场具有积极意义。
8月6日,物产中大资本管理(浙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物产中大资本”)通过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浙油中心”)产能预售模式,以基差点价方式确认其发售沥青订单结算价格后,采用浙油仓单形式完成交收,实现该模式下首单浙油仓单交收业务落地。这是浙油中心以产业客户需求为牵引,探索期现联动创新的有益尝试,也是助力产业客户缩短交收时间,提升现货流通及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实践。
为了提升发售订单的交收便利性,物产中大资本将存放在金海宏业(镇江)沥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海宏业库”)的货物注册生成浙油仓单,并在交收环节以浙油仓单形式交付至下游企业,完成货权转移。本次业务的落地进一步丰富了产能预售交收模式,满足了客户对交收方式的个性化需求,提升了交收效率。
近年来,浙油中心聚力打造集仓单注册、交易、结算与融资等服务的一站式数字化仓单服务体系,与金海宏业库等上海期货交易所共享期货交割库合作,为市场参与者提供高质量仓单服务。浙油仓单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期现联动效率,对应标的货物的数量和质量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8月9日,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携手中电投先融期货有限公司成功举办生猪项目合作交流会。会上,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周鹏、中电投先融期货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倪江正式为生猪期现研究中心揭牌。
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是农业农村部批准建设的全国首个、目前唯一的畜牧类单品种大数据中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要建设内容。中心立足“国家平台、公益主体、科技创新、服务民生”的目标定位,致力于生猪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打造服务政府决策和生猪产业发展的国家级公共平台。中心聚焦“数据资源中心、数据安全中心、数据创新中心、数据运营中心”四大中心,围绕智能养殖、电子交易、数字监管、数字屠宰、智慧消费,推动生猪产业数字化;围绕数字平台、数据标准、数据资讯、数据流通、数字金融,探索生猪数字产业化。
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主任秦友平表示,期现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再添创新性平台,在生猪期货与现货市场的深度融合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进一步促进生猪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与市场服务能力。平台将借助多样化的期现结合工具,为生猪产业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分析与风险管理服务,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助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近日,济南市公益性农产品大宗交易批发市场项目建设又有新进展。自项目5月20日正式开展招商工作以来,截至目前,203个交易档口出租率已超95%,香蕉芒果催熟交易区出租率90%。已与国内国际知名果品头部品牌企业佳农、都乐、佳沛、陈氏阳光、曲牌、鑫荣懋、洪九、南丰行、百果园等数十家大型客商达成入驻合作。签约客商来自二十多个省市,预计开业前档口出租率可达100%,计划将于今年8月20日开业。
据悉,济南市公益性农产品大宗交易批发市场项目,是省市两级重点项目,也是江北规模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预计年交易量可达1400万吨,年交易额预计可达1000亿元,预计带动就业人口约10万人。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