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1
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意在通过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份有关碳达峰、碳中和(下称“双碳”)目标的纲领性文件。随后,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规划和建立了政策框架、实施体系和行动方案,并积极推动落实,取得了良好效果。
然而,由于一些短期性因素的干扰,“双碳”目标的实现仍面临挑战。于是,时隔近三年后,我国再度发布有关“双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解决高碳排的路径在于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并将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无碳能源转型。而发电行业新能源的迅猛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以更低能耗、更低碳排的模式增长,加快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的电气化发展速度惊人,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从2000年的不足12%上升到了2023年的28%左右,处于国际前列,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的19%。这表现为自2000年以来,我国人均发电量迅速增长,增幅远超其他经济体。
2023年,我国发电9459.6亿度,占全球总发电量的32.1%,是全球第一大发电国。随着未来包括工业领域电气化、电动汽车、电动工具、智能家居等用电场景越来越丰富,对电能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将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
而与工业、交通、建筑等终端能源消费领域减排相比,以清洁能源发电替代燃煤发电的技术成熟、经济性好,易于实施,是当前最高效、最经济的碳减排方式。实现发电行业碳排放尽早达峰、尽快下降是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电力行业应该是我国未来节能减排的主战场。
电力行业有效实现碳减排的途径和方法有多种。
首先,可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减排改造。
多年来,我国一直在优化电力供应结构,严控煤电装机规模,逐步减少火力发电的比例,并增加可再生能源装机,火力发电占总发电量的份额已经从2014年的77%下降到2023年的70%。
我们要深入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要对标天然气发电机组碳排放水平,利用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三种低碳化技术对现役煤电机组进行改造,推动煤电低碳化转型,促进煤电碳排放水平大幅下降。
其次,大力发展风电、光电等新能源以实现能源转型。
一段时期以来,严控新增煤电装机,逐步淘汰煤电转换效率低下机组,加之要控制并逐步减少煤炭消费,这样,煤电供应就无法满足用电消费的增长;而水电资源因受到地理因素限制而难以继续大规模发展。
因而,未来的电力增量将主要依赖光电、风电和核电等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将成为发电的主力,煤电将由主力电源逐步转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
中国始终引领着全球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投资。近年来,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快推进。2023年底全国并网风电和光电装机规模达10.5亿千瓦,占发电总装机容量的36.0%。新能源的发展对我国碳减排作出了巨大贡献——据测算,如果没有自2015年以来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量的增长,2023年我国电力行业的排放量将会提高21%。未来几年,我国的风电、光电新增装机容量以及发电量增长将保持较高水平。
核能是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和2023年各批准建设10台核电机组,预计在未来3年至5年年均批准建设数量有望达到10台左右。目前我国核能利用的是核裂变技术,而处于研发阶段的核聚变产生的能量是核裂变反应的四倍。核聚变商业化运行后有望产生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是一种最理想的终极能源。我们应该加大核聚变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步伐。
第三,切实解决电网并网意愿和并网能力不足的新能源发展瓶颈。
2023年,我国的风电、光电装机容量分别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5.1%和20.9%,但发电仅占总发电量的9.1%和3.3%,这导致风电、光电装机容量的巨大浪费。相比之下,德国、西班牙和希腊等国风电、光电已占总发电量的占比已达40%。
电网运营商担心电网容量不足而限制新能源接入并网,这导致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的巨大浪费。电网并网意愿不足的根源在于我国电网的管理方式——现行的电力体制仍以大型煤电厂为中心,煤电所有者不愿看到新能源增长挤占其市场份额。这要求我们对电网管理进行改革,以克服本位主义。
新能源发展的另一个瓶颈是电网并网能力不足。风电、光电的波动性较强,可能冲击电网的平稳运行,所以,为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入网的新形势,需要建设智能电网,以及微电网、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等项目,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综合调节能力。
(转自:国际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