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8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具体工作目标包括三个: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往年相比,有何变化?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副主任董战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和往年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系统性地把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作为年度重点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强调推进重点领域的发展绿色转型和节能节水改造,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紧扣《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目标任务,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董战峰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重点围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及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等工作任务提出了要求,进一步提升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水平,充分体现出政府对绿色低碳发展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更加积极和务实的态度,以及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同去年一样,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依旧保持了高度重视。报告对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的完善提出明确的要求,推动绿色及转型金融将成为相关部门2024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加快重点领域节能节水改造。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为引导政策和资金对绿色低碳转型产业的支持,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以下简称《目录》)。
“《目录》重点绿色产业的变化主要体现四个方面:清洁能源发电、可持续建筑、绿色交通和 传统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沈双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以及中国证监会均深度参与了《目录》的修订,并作为《目录》的最终签发单位,体现了金融监管部门对绿色金融及转型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长远的规划。同时,提出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目录》要求的境内项目或活动,以及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项目或活动提供金融支持。待时机成熟后,《目录》将逐步替代《目录(2019年版)》成为我国绿色及转型金融的核心标准依据,从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发展,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支撑。
针对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离不开金融机构对绿色低碳项目的支持和融资力度,也需要金融机构对传统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的支持。
“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在其中大有可为,将发挥重大作用。”王遥表示,一方面,可以通过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通过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产品,为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同时,通过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发挥全国碳市场作用,吸引更多私人资本进入绿色低碳领域。
另一方面,王遥认为值得关注转型金融的作用,以补充绿色金融所无法完全覆盖的高碳领域范围。通过建立健全的转型金融标准体系、碳核算体系、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激烈约束机制、评价体系等相关标准,逐步出台转型金融相关政策,为市场相关参与方发展转型金融指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创新实践更多转型金融产品,推出“市场首单”,以形成市场示范效应,推动金融支持社会低碳转型,更好地解决碳密集企业的融资痛点和难点,促进社会整体减排,加速绿色低碳供应链形成。
“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绿色金融发展的破题应聚焦在‘双碳’目标上,以减碳作为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领域。”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曾刚进一步表示,报告提出了绿色经低碳经济的一些具体提法,特别提到产业、能源、交通,城乡建设发展方面的绿色转型。这意味着这些领域,今年可能会出台相关涉及金融政策、金融产品的创新。从金融机构自身来说,应该围绕着相关绿色低碳产业链更好的去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作用,尤其是围绕着以上提到的重点领域、产业方向,重点关注相关国家政策,重点研究相关产业特征,把金融机构的服务嵌入到其中,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生态环境部正在积极推动,争取尽快实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扩围。”在国务院新闻办2月26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情况时表示,要“着力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目前八大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已经开展,扩围相关的技术文件起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关于扩围工作,赵英民介绍,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经开展了两项工作。一是生态环境部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对上述重点行业组织开展了年度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除了电力行业之外,其他7个行业虽然没有纳入配额管控,但是其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已经开展起来。二是开展扩围的专项研究。对重点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核算报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扩围实施路径等,开展了专题研究评估论证,相关的技术文件起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生态环境部正在积极推动,争取尽快实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扩围。
“今年碳市场扩容已无悬念,钢铁、水泥、电解铝大概率会成为第二批纳入全国碳市场履约的控排行业。”疆山能源集团碳中和事业部总经理金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其他高排放行业也都已经启动报告和核查工作,进场履约也都进入倒计时,我国碳市场即将迎来新鲜血液。同时,伴随着CCER重启后的第一批减排量签发入场,强制控排与自愿减排的集中发力,对于增加碳市场活力,提升碳减排效益,推动碳达峰进程,实现碳中和目标都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兼具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林业碳汇项目,在CCER提供的经济效益加持下,必将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金鑫认为,在“双碳”目标推进方面,本次政府工作报告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是“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他认为,碳足迹是国际上各类绿色贸易壁垒的“路条”,要做到与国际体系的互认,首先要有我国自己的体系,然后才有协商的基础。就比如绿电、绿证与国际市场的互认问题,沟通建立国际互认机制,避免碳足迹核算中被强加的“缺省值”现象,已成当务之急。
曾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具体的“碳达峰十大行动”,特别提到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来讲,碳核算体系的构建是基础,是前提。
曾刚表示,如果金融机构要给企业绿色低碳项目提供服务,需要掌握企业相关的碳排放信息,这就需要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的制定,以及政策的推动,和一定资金上的投入。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和企业围绕着相关的标准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碳排放信息统计体系。
曾刚认为,与此并行的是,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出台,碳市场运行的有法可依,相当于碳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之上,不断扩展碳市场覆盖范围,并且这也在报告中提到了。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还认为企业迫切需要推进环境信息披露相关工作。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2月8日,在证监会指导下,三大交易所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ESG报告)披露指引,这是资本市场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的战略性选择。只有上市企业会计审计造不了假,违法违规能受到严肃公正惩处,企业在追求财务收益同时能够完善公司治理并兼顾积极的社会和环境影响,资本市场才能从融资市走向投资市,才能从政策市走向市场市,股市表现才能和经济发展表现一致,为国民财富积累和财产性收入增加创造新的机遇。
“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ESG报告)’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企业实际情况对公众的展示。”沈双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在充分考虑我国上市公司现状的情况下,披露要求以“强制”+“自愿”原则,在披露方面各上市公司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有一定差异化。
沈双波解释,信息披露中强调了全球符合性的核心议题和具中国特征的议题。首先是框架方面,包括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指标和目标等,并要求说明“财务重要性”和“影响重要性”,这两个也正是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披露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沈双波认为,上市公司在披露内容上首先要按照《可持续发展信披指引》,对于“央企子公司、行业头部公司、出海型公司、处于核心供应链中的公司、港交所上市”等特征的上市公司应根据自身“可持续发展管理”的能力和发展阶段,需要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披露深度,采用ISSB框架,以满足更多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俞建拖提醒,企业需要着力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准确理解和把握ESG实践与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联。
其次,重视ESG实践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全球层面之所以形成ESG实践的基本框架,在范围和内容上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因此要对标高质量的标准体系,并结合企业和所在行业的特性,形成相对完整的实践模式。
再次,要有务实高效的规划和实施。践行ESG是有成本的,要结合企业自身的能力,既要积极主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力,同时也避免贪大求快,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最后,企业要积极参与同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国际机构的沟通交流。ESG是全球性的高质量发展导向的话语体系,其标准框架和实践仍在不断地演进,可以成为中外企业界交流对话的纽带和平台,中国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可以为全球ESG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