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继2023年6月突破13亿千瓦后,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再创新高,截至2023年10月底突破14亿千瓦,达到14.04亿千瓦,同比增长20.8%,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9.9%。同期,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33万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1.8%。随着装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新能源发展进入重要窗口期,技术创新成为新能源产业增长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中国新能源装机量、投资额、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的新能源已经成为一张国家名片。”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日前公开表示。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看来:“当前,我国新能源呈现出发展速度快、运行质量好、利用水平高、产业竞争力强的良好态势,正在由‘量’的增长向‘质’‘量’双增转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赵勇强指出,实现“双碳”目标,能源领域的变革最为重要。“未来,风电、光伏、电动汽车是最具减排潜力的三大主要领域。目前我国的光伏、风电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竞争力,发展速度非常快,电动汽车现在更是加速发展,我国新增车辆中约有30%是电动汽车,在成本、竞争力等多方面已不断加强。”
中美两国近期发表的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指出,在21世纪20年代这关键十年,两国支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宣言所述努力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并计划从现在到2030年在2020年水平上充分加快两国可再生能源部署,以加快煤油气发电替代,从而可预期电力行业排放在达峰后实现有意义的绝对减少。
“上一次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增至三倍花了12年时间,当时实现了发电量增长两倍。”彭博新能源财经亚太区研究主管阿力扎迪·那加法巴迪认为,整体来看,全球大部分市场到2030年想要实现增至三倍的目标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难度,不过,预计中国将达成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这个目标。
不少与会人士认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的“质”“量”双增转变得益于行业技术水平的进步与突破。“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基本上每三年就有一个技术循环与迭代,所以技术一定是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曾少军认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指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能源领域的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的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新能源的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支撑性创新技术也在不断增多。
以光伏行业为例,据了解,近期隆基绿能研发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效率达到33.9%,刷新该项电池效率世界纪录。“技术创新在整个光伏发展当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隆基绿能品牌总经理霍焱说,“光伏转化效率每提高1%,终端应用价格会降低4%—7%。光伏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便宜的清洁能源,并网电价低于传统火电,在未来甚至不排除光伏成为接近零成本的清洁能源。”
李灿指出,在当前全球新能源技术竞争激烈的背景之下,我国新能源技术长板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前沿新技术领域,创新性、引领性的技术创新方向还有很大的潜力。“必须持续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将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产业优势、创新优势乃至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建议,我国新能源行业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促进数字经济与能源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断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要坚持包容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建立中国新能源产品的新形象。
在赵勇强看来,未来能源体系一定是绿色、安全、经济、成本可接受的,即清洁低碳、安全韧性、灵活智能、经济高效、普惠共享为主要特征。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能源供给、消费、市场等都要发生转变。
“新能源未来一定是往全产业链头部集中,依靠长期的技术、资源、市场、管理经验积累,迈向高质量发展。”曾少军认为,传统能源有着庞大的市场资源,未来新能源还要进一步与传统能源包容式发展。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