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0
清风拂面,树影婆娑,满目翠绿,这是邵阳市隆回县天龙坳石山重获“新生”的真实景象,也是湖南邵阳市大力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后所呈现的秀美风貌。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乱石满地、扬尘漫天。在邵阳,存在许多类似“天龙坳石山”现象,大量矿山自然倒闭,矿主人去楼空,满目疮痍,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邵阳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为抓手,大力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工程,累计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678.28公顷、有责任主体废弃矿山生态修复653.27公顷,实现矿山美丽蝶变。
提高政治站位,扛牢修复重任
近年来,邵阳市委、市政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的思路,明确统筹推进土地植被资源损毁、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矿山地质灾害等生态修复的实施路径,努力实现矿山生态修复与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的目标。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汇报、亲自研究,召开市长办公会议等进行专题部署,明确工作目标和要求,落实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严格实行周调度、月总结。严格对标对表上级要求,将矿山生态修复任务纳入市政府“三重点”工作内容,将修复示范工程的实施效果、实施进度、实施质量、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内容,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考核。同时由市政府督查室对涉及省纪委2023年“洞庭清波”常态化监督、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的年度矿山生态修复任务进行专项督查、跟踪问效,进一步压实责任、传导压力。
摸清矿山家底,找准修复思路
历史遗留矿山是什么、有多少、在哪里、面积多大、隐患多深?2021年,邵阳市组建了工作专班,对全市12个县市区、196个乡镇全面启动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共核定历史遗留矿山820个图斑,751个矿点,面积1046.64公顷。历史遗留矿山开采矿种主要为建筑用白云岩、建筑用砂岩、石灰岩、水泥配料用砂岩、砖瓦用砂岩、砖瓦用页岩、砖瓦用粘土矿、煤矿、锰矿、石膏、萤石(普通)等。
为加强遗留矿山的修复,邵阳市出台了“露天矿山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了“还清欠账,杜绝新账,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对历史欠账“刮骨疗伤”;对新账严格规划管控;对绿色发展,探索岩溶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模式。
探索治理模式,提升修复成效
邵阳市根据历史遗留矿山的总体布局,结合修复区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分区施策,充分挖掘各县市区修复特色,综合采取辅助再生、生态重建、转型利用多元方式,扎实有效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武冈市试点探索“生态修复+废弃土石料利用+国有建设用地”的修复模式,引进第三方社会资本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修复矿山面积428亩,削坡减荷产生可利用废弃土石料224万吨,新增可规划国有建设用地175亩。
隆回县采取“生态修复+土地增减挂钩”的模式,将坡度低于25度、水利条件良好的废弃矿点全部修复成耕地,增加了全县耕地面积。并将坡度大于25度的修复为林地,将高陡边坡修复为草地,形成了土、林、草相间的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邵阳县采取生态修复+油茶特色经济模式,区域内历史遗留废弃图斑主导修复方向为园地,种植油茶树,全面推广大面积成片林地种植油茶,推进邵阳县油茶产业做大做强,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新宁县采取“生态修复+林果经济”的模式,修复种植脐橙面积约120亩,为百里脐橙连崀山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邵东市采取“生态修复+中药材”模式,将破坏土地资源的废弃矿山因地制宜修复为耕地,种植中药材,推进廉桥医药特色小镇建设。
绥宁县在完成修复的矿山上种植当地特色的古老青钱柳,切实增加周边老百姓个人收入,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坚持奖罚分明,强化修复保障
多方筹措资金。邵阳市历史遗留矿山点多面广,当前地方财政吃紧,承担能力有限。邵阳市活用政策,争取部、省项目资金支持,联合怀化市成功申报《湘桂岩溶地湖南沅江、资江上游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筹措资金2.8774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资金1.8177亿元,省级资金3562.4万元,市县资金6205.48万元,社会资本830万元严格落实责任。对政策性关闭的矿山,由政府承担修复责任主体,其它关闭退出的矿山,依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由企业承担修复主体责任。对于有责任主体的矿山修复工作,既把监管责任压实到乡镇,又把修复主体责任落实到企业,对拒不履行主体责任的企业,严格按照“破坏生态环境赔偿制度”实施责任追究。
强化部门联动。主动加强与检察等司法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协作长效机制,完善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席会议等制度,探索开展生态修复公益诉讼,主动开展“生态环境+检察”联合专项行动。通过协作机制向市检察院移送了一批矿山环境治理问题线索,对不履行生态修复义务的矿山企业启动公益诉讼立案程序,由检察机关追究矿山企业生态损害赔偿责任。洞口县开展“自然资源+检察”联合专项行动责令42家废弃采石场负责人履行业生态修复义务,复垦复绿面积1000余亩。
建立激励机制。为加快推进全市“湘桂岩溶地湖南沅江、资江上游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严格落实生态修复标准,确保示范工程生态修复质量,挖掘修复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市人民政府配套资金2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配套,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生态修复,关乎民生,合乎民意。邵阳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从过去的“放”到“控”到“关”到“绿”,是一次创新探索,也让全市生态修复之路在探索中得到了延伸,同时围绕“青山绿山”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以生态修复为契机,通过以工代赈、村集体管护、产业资本加入等措施,将项目实施与修复区的群众利益结合起来,推动生态产业的融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面绿色转型,提升当地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